摘要: 还有一种戾气,那就是指责某些艺术家的高润格。似乎把这些高润格艺术家掀翻在地,批评者的润格就会节节攀高。于是,批评某某画家一平尺多少万一类的微信,开始传播。这类微信或说批评者的基本判断是:不值,虚高。
原标题:人品成为运气之后
南京大学张光芒教授带学生游山,途中给每人买了一个烤地瓜。其中一位学生分到的那个地瓜碰巧没烤熟,很难吃。于是,同行的同学都趣笑他“人品不好”。没想到年轻人的玩笑,却引起了光芒教授的反思:如果“人品不好”成了“运气不好”的替代说法,那么,原来意义上的“人品不好”哪里去了呢?
的确,如此一来,道德意义上的“人品不好”,该用什么词或话语来表达呢?不仅如此,更为深层的问题是社会道德文化逻辑的改变。对此,光芒教授认为,新世纪出现了新的道德现象,但文学的道德叙事与道德表达在总体上已落后于现实生活。文学叙事中的假、恶、丑,不如生活中的更假、更丑、更恶;文学叙事所展现的真、善、美,也不如生活中的更真实、更善良、更美好。一句话,艺术低于生活。
从“艺术高于生活”到“艺术低于生活”,当下画坛,不仅问题意识匮乏,创作乏力,而且,一个更为根脉的问题开始暴露:被戾气裹挟。
随着自媒体的兴盛,“许多自以为掌握真相或者故意表现出掌握真相”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局部而非整体,引起事端,制造事件,然后以政治批判而非艺术批评的文字,一排乱枪,有些国家重要艺术机构的负责人都曾中枪。但是,看完那些批评文字,不难发现,所有开枪者最基本、也最蛊惑人心的文字,都是基于如此判断:他们在院长或主席的位子,其艺术水平不应该如此低下。
显然,所有的批评者都忽视了院长、主席之类的“高位”只是职位,而非职称。“职位”属于行政事业,“职称”归属艺术专业。如果因为某人职位之高,便断定其专业水平必高,那不是居高位者之错,而是判断者自身江湖逻辑之错。
还有一种戾气,那就是指责某些艺术家的高润格。似乎把这些高润格艺术家掀翻在地,批评者的润格就会节节攀高。于是,批评某某画家一平尺多少万一类的微信,开始传播。这类微信或说批评者的基本判断是:不值,虚高。可是,画家润格究竟多少合适?没人说得清。而且,不可忽视的是,当代社会,一个人获得薪酬,不是和他的劳动强度、辛苦程度成正比,而是和其劳动的不可取代性成正比。
当权力被道德绑架,或艺术被权力绑架,都容易滋生戾气。戾气之中,客观判断几无可能。于是,低于正常值的判断力势必闹出低于生活的各种是非。是非之中,飞扬的从来不是事实本身。
由于戾气的存在,也由于运气判断取代了人品判断,我们的艺术创作也相应地多了运气,少了品格。某个艺术家的成功,似乎和运气关系太大,而和“二十四诗品”类的美学品质关系不大。相应美学品质的脱节,和艺术家自身道德的疏离,势必致使艺术本身低于生活。低于生活的艺术,能有多少成就?别说出现大师,就是大师梦都很少见。
(张渝,批评家、陕西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胡莹)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