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艺术评论 > 正文

装置艺术告诉你女人的力量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5-02-15 来源:新周刊

摘要: 尹秀珍说:“我本来就是女人,我不会回避这个性别而非要做很‘硬’的东西,也不会为了体现这个性别而非要去绣花。”

原标题:女人天生是做装置的料 


女人对事物和动物有柔情,多数有收集癖和收纳欲。这样偏执地爱一事一物经常产生艺术性,所以,女人在装置艺术领域表现特别突出。


1979年,美国女艺术家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就大胆在装置《晚宴》中展示女性性器官形状的餐具。这是女性主义艺术的经典之作,是女人用装置艺术表达意见的开端。


随后,英国女艺术家科妮莉亚·帕克(Cornelia Parker)展出了用鱼线和木片制成的装置《弥撒》。她的作品总是形式简单、名称怪异,胸中自有别人不了解的天地。


1993年,第一位获得特纳奖的女艺术家瑞秋·怀特瑞(Rachel White)最擅长用石膏和树脂制作日常用品。1999年获此殊荣的翠西·艾敏(Tracey Emin)则用更为张扬性情的装置《1963—1995年间曾经和我睡过的每一个人》、《我的床》震撼了当时的艺术圈。对这两位艺术家的评价一直毁誉参半,难得两人都毫不在乎,是自顾自向前的艺术家。


与她们路数不同,3月刚刚在美国高古轩画廊举办个展的法国女艺术家提安娜·图菲(Tatiana Trouvé)的空间装置更为理性抽象,2005年以来,她是法国艺术界最活跃艺术新星,聪明劲十足。


以怪婆婆草间弥生为首的日本女艺术家用装置营造了一个异想世界。草间弥生用密密麻麻的波尔卡圆点包裹了一切,从泰晤士河畔的树木到华尔街上裸体扭动的舞女。跟她的前卫相比,小野洋子简直是太保守。


在中国,女人同样生猛。


1985年,劳申伯格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第一次将装置艺术带入中国人的视野。不出5年,女人第一次与这种艺术形态产生关系就被载入艺术史:1989年,肖鲁向自己的作品《对话》开了两枪,震惊一时。17年后,《对话》以231万元成为第一件成交价过百万的中国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无非是“场地+材料+情感”,在这三个因素之中,女艺术家对场地有想象力,对材料忠贞,投入的情感也格外强烈。秦玉芬工作的地点可从摩天大楼穿越到群山之间;林天苗用白线精密包裹了几千件日常用品而不知疲倦;还有肖鲁,谁都知道她开枪的时候心中溢满了爱情。


男人做装置多追求大义,而女人却是一心一意收集碎片。男人多数理性,女人却更注重诗意和自我。男人的装置还可分辨出社会的、政治的意图,女人则完全是私家记忆,喜欢的一看就喜欢,“好像我特别是为女性说话一样”(文凤仪语)。


装置艺术看似抽象,实际上是无数揉碎了的具象元素在空间里重组。肖鲁之后,中国女装置艺术家的表达逐渐趋向婉约,更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韵。


当郑国谷用尖刀割烂精致的Dior礼服,尹秀珍正一针一线连着淘来的旧衣裳;当顾德新把猪板油装进巨大的玻璃柜,陈庆庆正伏在灯下不厌其烦地编着细麻线;当蔡国强忙着四处点火爆破,秦玉芬正从大厦顶端抛下100米长的白丝绸;当隋建国把橘子洲头的一粒沙放大到5米高,文凤仪却在用金属丝编织儿子贴身的小背心;当徐冰制作了两只由六台起重机吊起的钢铁凤凰,尹丽娟在玻璃箱子里放了4只迷失在豆芽丛林的陶瓷小羔羊。


四个“物质女郎”

 

尹秀珍裁旧衣


尹秀珍裁旧衣

 

“衣服是人穿过的,里面有很多人的故事,连带出了无数的时代痕迹和文化特征,同时兼有全球化时代的同一性。”


2010年5月,北京佩斯画廊正在展出女艺术家尹秀珍的个展“第二张皮”,用织物包裹成的作品散发着温暖的气息。


1994年,31岁的尹秀珍和丈夫宋冬一起停止绘画,转向装置艺术。夫妻俩双双辞去教师职务,亲朋好友都认为他们疯了。1994年到2010年,尹秀珍做了不少装置。她毫不掩饰对改造衣服的迷恋,最早用衣服做作品是1995创作《衣箱》。“衣箱中用水泥封存了我30多年来穿过的衣服,之后慢慢开始收集其他人穿过的衣服。因为我看到了这些旧衣服背后隐藏的东西很厚重,带有时代的烙印和人的体温。”


十余年来尹秀珍收集数不清的旧衣服,也收集了人的经历。尹秀珍说:“衣服是人穿过的,里面有很多人的故事,连带出了无数的时代痕迹和文化特征,同时兼有全球化时代的同一性。”参加过“是我”展的《尹秀珍》创作于1998年,“我做了十双女式一字带儿的布鞋,就是在我成长的年代大家都穿的那种,将我十个不同时期的肖像照片放到了鞋里,像是一个‘自传’”。


尹秀珍给人的感觉是温暖的,说话也是轻声细语。她的灵感来源、艺术手法无一例外来自日常生活。2001年她开始创作“可携带的城市”系列,手提箱外贴着城市的机场标签,箱内则是城中人的旧衣缝成的地标,一个箱代表一座城。尹秀珍说:“到现在已经做了27个‘城市’了。每个我做过的箱子(城市)都是我曾去过的。”


2007年,尹秀珍的《军械库:武器》为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日常奇迹”展带去了视觉惊艳。“我利用军械库中的油桶,再用从各地收集的旧衣服和日用品等制作成210个电视塔形的武器,这些武器像远古时期的长矛。在尖的部分绑上尖刀,悬挂在油桶上空,使整个空间成为‘真’的军械库。”因此她的作品被称为“软武器”。


在《高速公路》中,尹秀珍用衣物取代沥青、水泥混凝土;在《国际航班》中,她用北京、新加坡、三藩市当地人捐的旧衣缝成飞机;而2004年在德国展出的《时尚恐怖主义》则是用旧衣制成手枪、匕首、斧头、洗发水等禁止登机的物品。评论家巫鸿将尹秀珍的艺术归为“市井”味。尹秀珍说:“我本来就是女人,我不会回避这个性别而非要做很‘硬’的东西,也不会为了体现这个性别而非要去绣花。”


今年,尹秀珍还将参加德国的雕塑三年展、新西兰新普利茅斯美术馆个展,并为2012年在荷兰格罗宁根美术馆举办的大型个展做准备。谈到自己的艺术家、妻子、母亲角色,尹秀珍说:“艺术就是协调者。”


陈庆庆织麻衣


陈庆庆织麻衣

 

“一件麻衣要织两三个月,一点点将麻撕成丝,慢慢做。工艺上比别的类型更花时间。”


陈庆庆说自己像农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实她更像织女,埋头织了十余年轻薄如纱的麻衣。半路出家的她从未学过画,1994年突然一脚踏进装置艺术领域。


上世纪90年代,她的装置得以在奥地利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这对她鼓励很大。“我开始做装置的时候已经40岁,而且10年中把所有积蓄都花光了,没有退路。”陈庆庆说,再穷也不会打退堂鼓。


游历数十个国家的陈庆庆,创作起点在北京市内的一座老屋。房子是明末投降清朝的督军洪承畴家的祠堂。陈庆庆亲戚出国了,这房子便留给她。房子半截陷地下,“阴气重,晚上七八点钟,街上还特别热闹,房子里就像夜里12点一样安静。放一点音乐,就很容易使人陷入做作品的状态”。陈庆庆好几年都不敢搬走,担心走后再不会有作品出来。


陈庆庆认为万物皆有灵,材料亦是。1996年,陈庆庆开始用麻织衣服,“麻比较东方化,比较女性化,可塑性很强”。陈庆庆织的复古麻衣,丝麻中还会加入干玫瑰、干枝叶、干草,不厌其烦地将细微的麻丝,一点点编起来,更将干花与纤维丝密密交织,形成出土文物般古朴、轻盈的麻衣。“一件麻衣要织两三个月,一点点将麻撕成丝,慢慢做。工艺上比别的类型更花时间。”陈庆庆说。


陈庆庆的麻衣每一件都很精致,她认为仅有观念但做得粗糙,不够艺术品的资格。“创作中总是做了改,改了做,我可能对自己有一点苛刻。”评论家陶咏白评价道:“她哪里是在做女服,她是借女装张扬着女性种种内在的精神之美。”


陈庆庆最满意的作品是《拷贝出土文物系列》。“看过马王堆文物,印象很深。这是一个系列,还在继续创作。以前是仿古,仿唐代、汉代风格,现在自己设计样式。”陈庆庆说现在做的麻衣立体感更好。“衣服是人很重要的符号,时代感很强。衣服给人很暖、很贴近的感觉。衣服的文化含义特别丰富,而且与人的形体是相贴合的,能体现出人的动感。”陈庆庆说。


艺术就是陈庆庆的生活方式,也给了她自由。她生活在满屋作品中,艺术和生活融为一体:早上缝、编、织、绣麻衣,下午安装电线、灯管,制作魔幻色彩的盒子装置。前者不乏收藏者,而后者她坚持不卖。手工劳作使独居的她“一直生活中就只有这样一件事”。

上一页12下一页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