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艺术评论 > 正文

旁观者的悲悯——德国摄影师安德里亚斯·穆埃作品欣赏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8-04-04 来源:中国美术报 作者:刘寻美

摘要: 穆埃作品中昏暗迷离的背景,以及如同舞台剧特写般的光束,让人联想到了卡拉瓦乔常用的“酒窖光线法”(Tenbroso,亦称“黑暗法”)。这种光束一定程度上隐去了背景,迫使观者的注意力集中于人物本身。此时,观者就如同...

原标题:旁观者的悲悯——德国摄影师安德里亚斯·穆埃


【编者按】本期的“新视野”栏目推出的两位年轻德国艺术家,各有不同的特点。摄影师安德里亚斯·穆埃的作品是戏剧化的,颇具一种旁观者的悲悯。通过穆埃的双眼,我们能够了解战后德国身份被重新审视、重新塑造的过程。而艺术家马蒂亚斯·维斯切尔则深受大卫·霍克尼影响,偏向国际风格,创作出的作品色彩亮丽,如同夏日的骄阳。


照片中,是谁坐在轮椅上,迎着强光,望向了面前的勃兰登堡门?巨大的勃兰登堡门上,胜利女神手握鹰鹫权杖,她张开了翅膀,驾驶着四马两轮战车汹涌而来;巨大的勃兰登堡门下,他的身影显得无比渺小,没有人能看清他的面孔。在强光的映照下,他仿佛凝滞成了一团暗色的影子,光线将这团影子拉得越来越长,最终溢出了画面的边缘。


他或许是在回忆1989年12月22日。那一天,时任西德总理的他——赫尔穆特·科尔,自西向东穿过了勃兰登堡门,在数万人的欢呼声中,走向了另一端的东德最后一任总理汉斯·莫德罗。那天,勃兰登堡门重新开放。


《科尔在勃兰登堡门》(Kohl at the Brandenburg Gate)是安德里亚斯·穆埃(Andreas Mhe)拍摄于2015年的作品,时年,画面中的主角赫尔穆特·科尔已达85岁高龄。这位见证了时代剧变的西德前总理,独自坐着轮椅,回到了这个曾见证了他政治生涯巅峰的故地,尽管此时他已是一头白发,而这里也早已没有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安德里亚斯·穆埃 科尔在勃兰登堡门 2014年 图片:artsy


安德里亚斯·穆埃 科尔在勃兰登堡门 2014年 图片:artsy


科尔以垂垂老者的形象出现在镜头下,隐喻着时光会将生命和历史无情地击毁,而科尔自身也变成了一个历史符号。作为照片背后的见证者,摄影师安德里亚斯·穆埃则将自己与被拍摄者拉开了距离。宁静、具有距离感的悲悯,关乎历史的悲悯,和暗色的背景下的光束一起,成为安德里亚斯·穆埃作品中最重要的艺术表达。


1979年出生于东德卡尔·马克思市(现开姆尼茨)的穆埃,年少时曾经历过柏林墙倒塌、两德统一等上世纪末的剧变,当时年少的他,并未经受过多的教化与塑造,反而是以一种少年的视角看待着这些剧变。故长大后,德国的历史和德国权力中心的更迭,成为了他很多作品中的主题。


29岁时,穆埃为默克尔的竞选拍摄了肖像。默克尔当选后,穆埃却并没有刻意宣扬自己的作品,而是更多地将自己投入到创作之中,因为他认为“艺术不是交朋友”。此外,他还为“德国战车”(Rammstein)乐队拍摄了肖像,他称自己沉迷于这种“德国人的宏大魅力”。


穆埃作品中昏暗迷离的背景,以及如同舞台剧特写般的光束,让人联想到了卡拉瓦乔常用的“酒窖光线法”(Tenbroso,亦称“黑暗法”)。这种光束一定程度上隐去了背景,迫使观者的注意力集中于人物本身。此时,观者就如同一位窥视者,既窥到了作品主角的沉醉和神态,也窥到了穆埃对自我的欣赏与诘问。《作为距离的悲悯》(Pathos als Distanz)是出版于2017年的穆埃的摄影集,照片中有莱茵河、密林、阴影中的军人、望向雪山的背影……通过穆埃的双眼,我们看到了战后德国身份被重新审视、重新塑造的过程。


摄影收藏家安克·德根哈德(Anke Degenhard)认为穆埃的肖像摄影仿佛让人像“在相纸上燃烧,让每个人看起来令人兴奋,且神秘莫测”。穆埃的摄影在其审视和旁观者的身份方面,似乎继承了杜塞尔多夫学派的那种文献记录式的态度,然而不同的是,穆埃更多地侧重了观念的表达。那种旁观却并不打扰的态度,也恰是摄影师所具有的那种作为旁观者的悲悯。


(责任编辑:胡莹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