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9月17日,世界走向波普在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开展,展出160件波普艺术作品,那些色彩明丽、漂亮地让人垂涎欲滴的波普作品,将带你走进一场由波普讲述的时代故事。展期将持续至2016年1月24日。
张雄艺术网讯(文/魏婕)上个世纪50年代,波普艺术开始兴起,从最初的波普走向世界到现在的世界走向波普,人们与波普艺术之间关系的改变也暗示着艺术与流行通俗之间关系的转变,艺术的边缘在不断地扩展开来,开始容纳下更多的呈现载体。9月17日,世界走向波普(The World Goes Pop)在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开展,展出160件波普艺术作品,那些色彩明丽、漂亮地让人垂涎欲滴的波普作品,将带你走进一场由波普讲述的时代故事。展期将持续至2016年1月24日。
《破碎的心》,1964,Delia Cancela
《没有叛乱》,1970,Jerzy Ryszard‘Jurry’ Zieliński
自然而然,世界走向波普,主动权发生了改变,而展览也在向历史发起了挑战,波普运动也重新被定义,人们所认知的波普艺术地理疆界也不再是局限于只是由美国男性参与的运动。28个国家68个艺术家160件作品,在避开了波普标志性人物和作品后,波普艺术的常态性理解又是什么?讽刺消费主义?拼贴风?还是幽默调侃或者政治波普?不管怎样,世界早已接纳,这些被时代忽略掉的波普艺术再次席卷而来,这次,换作世界走向他们。
《人偶节》,1966,篠原有司男
《战场上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波普艺术》,1969,Equipo Crónica
《红雨衣》,1973,Nicola L.
《朋友们》1971年,奇奇·科盖尔尼克作品
《核之吻》,1968,Joan Rabascall
版权声明:凡本网站标明“来源:张雄艺术网专稿”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允许,不得随意使用和改编,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zhangx@zxart.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张雄艺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