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天潮湿闷热,人容易上火、食欲下降,需要多吃一些像西瓜、桃子、山楂、苹果这类生津止渴、润喉去燥的水果来调节身体。在文学艺术里,古今艺术家多喜将这些常见水果绘入作品中,并赋予其深层...
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天潮湿闷热,人容易上火、食欲下降,需要多吃一些像西瓜、桃子、山楂、苹果这类生津止渴、润喉去燥的水果来调节身体。在文学艺术里,古今艺术家多喜将这些常见水果绘入作品中,并赋予其深层的精神内涵和美好寓意,给人以清新悦目的视觉享受与精神慰藉。诗画中的西瓜、桃子形象,小编此前已经整理过,今天希望借名家之手,与大家一起品赏诗画里的山楂及苹果,消消暑气。
【山 楂】
核果类水果,核质硬,果肉薄,味微酸涩。果可生吃或作果脯果糕,干制后可入药,是中国特有的药果兼用树种,具有降血脂、血压、强心、抗心律不齐等作用,同时也是健脾开胃、消食化滞、活血化痰的良药,对胸膈脾满、疝气、血淤、闭经等症有很好的疗效。
南宋 佚名 《红果绿鹎图》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吟山楂》
枝屈狰狞伴日斜,
迎风昂首朴无华。
从容岁月带微笑,
淡泊人生酸果花。
张世简 山楂小鸟
《秋晚卧疾寄司空拾遗曙卢少府纶》
唐 耿湋寒
几坐空堂,疏髯似积霜。
老医迷旧疾,朽药误新方。
晚果红低树,秋苔绿遍墙。
惭非蒋生径,不敢望求羊。
张立辰 山里红
《西园》
唐 刘得仁
夏圃秋凉入,树低逢帻欹。
水声翻败堰,山翠湿疏篱。
绿滑莎藏径,红连果压枝。
幽人更何事,朝夕与僧期。
许麟庐 山里红時菊花香
《农家》
宋 陆游
东舍女乘龙,西家妇兰梦。
翁夸酒重碧,孙爱果初红。
栗烈三冬近,团栾一笑同。
谋生无缪巧,百事仰天公。
唐云 红果小鸟
《出游》
宋 陆游
行路迢迢入谷斜,系驴来憩野人家。
山童负担卖红果,村女缘篱采碧花。
黄幻吾 红果小鸟图
《谢陈佥惠红绿柿》
宋 刘宰
红绿分佳果,图画让好辞。
遥怜霜落叶,岸帻坐题诗。
江寒汀 翠鸟红果
《武夷山一线天》
明 徐渭
双峡凌虚一线通,高巅树果拂云红。
彼苍万里知何限,也伴藤萝锁峡中。
王雪涛 松鼠红果
《吟山查》
和尚知一
枝屈狰狞伴日斜,迎风举头朴无华。
自在岁月带微笑, 恬澹人生酸果花。
【苹果】
苹果皮薄肉厚、酸甜爽口,根据北魏末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在1400多年以前,中国已有关于苹果栽培繁殖和加工的记载,不过当时的苹果称为“柰”和“林檎”,以后还有“来檎”、“联珠果”、“频婆”、“苹婆”等名称。
现代汉语所说的“苹果”一词源于梵语。明朝万历年间的农书《群芳谱·果谱》中,有“苹果”词条,称:“苹果,出北地,燕赵者尤佳。接用林檎体。树身耸直,叶青,似林檎而大,果如梨而圆滑。生青,熟则半红半白,或全红,光洁可爱玩,香闻数步。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惟八九分熟者最佳”。许多中国农学史、果树史专家认为这是汉语中最早使用“苹果”一词。
林椿《果熟来禽图》局部
《咏柰诗》
南北朝 褚沄
成都贵素质,酒泉称白丽。
红紫夺夏藻,芬芳掩春蕙。
映日照新芳,丛林抽晚蒂。
谁谓重三珠,终焉竞八桂。
齐白石 苹果
《和萧国子咏柰花诗》
南北朝 谢瑱
俱荣上节初,独秀高秋晚。
吐绿变衰园,舒红摇落苑。
不逐奇幻生,宁从吹律暄。
幸同瑶华折,为君聊赠远。
齐白石 1947年作 荔枝苹果
《深夏忽见柰树上犹存一颗实》
宋代 梅尧臣
累累後棠柰,落尽风雨枝。
行乐偶散步,倚杖聊纵窥。
林叶隐孤实,山鸟曾未知。
物亦以晦存,悟兹身世为。
齐良己 苹果草虫
《柰树 》
明代 杨起元
树下阴如屋,香枝匝地垂。
吾侪携酒处,尔柰放花时。
有实儿童摘,无材匠石知。
成蹊若桃李,难以并幽姿。
俞致贞 苹果山鹊
《黄莺儿 画苹果花 》
清代 吴绡
别样不胜娇。软丝丝、缀碧条。
海棠姿态些儿较。嫩红酥欲消。
淡胭脂带潮。香生玉魇轻含笑。
最难描。风情无限,半晌却停毫。
喻继高 苹果双绶图
《伊犁纪事诗四十三首 其七》
清·洪亮吉
古庙东西辟广场,雪消齐露粉红墙。
风光谷雨尤奇丽,苹果花开雀舌香。
何家英 红苹果
《冬日杂咏八首·其六》
当代·蔡淑萍
昔曾珍北果,何日渐南来?
闻道可祈福,窗前手自栽。
版权声明:凡本网站标明“来源:张雄艺术网专稿”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允许,不得随意使用和改编,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zhangx@zxart.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张雄艺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