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与《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等传世名画相比,《千里江山图》的“知名度”显然不是很高,那么它究竟有何魅力?为何么能引起如此关注。
张雄艺术网讯 近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故宫午门将在9月至12月进行“千里江山图与青绿山水书画特展”,北宋名画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将限时展出。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书画爱好者的关注,可谓是未展先火。与《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等传世名画相比,《千里江山图》的“知名度”显然不是很高,那么它究竟有何魅力?为何么能引起如此关注。
常年“养在深闺”中 神秘感十足
《千里江山图》
作为北宋时期的一幅青绿山水孤品,《千里江山图》的画面色彩爽朗富丽。画作中所用的石青石绿是矿物颜料,所以作画时要用胶来调颜色。这种颜料覆盖性很强,经层层叠加,更是质感凝重。然而,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上千年过去了,调色的胶失去了黏性,颜料的颗粒粘不住了,每打开一次,颗粒就要脱落。加之这幅画是绢本,绢本中蚕丝的首要成分是蛋白质,有机物的保存本就十分困难,历经千年的蚕丝更是极易折断,可以说每次开卷都是有损耗的。由于开卷就会受损,《千里江山图》常年被“养在深闺”,极少展出露面。根据故宫博物馆介绍,不只是普通观众与这幅名画“缘悭一面”,就是故宫的专家们,见到该画的机会也是屈指可数。上世纪《千里江山图》共展出过两次,一次在50年代,另一次在80年代末为配合《我国美术全集》准备而开卷。自此,《千里江山图》近三十年来未与世人碰头,直到2009年,才有过一次短暂的非全卷展现。2013年,在“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第六期展览中,《千里江山图》才迎来初次全卷展现。
《千里江山图》(局部),图中可以看到局部使用的颜料已有脱落现象
对于书画爱好者而言,《千里江山图》充满着神秘感,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一睹它的芳容,此次将在故宫亮相无疑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也难怪会如此期待。
咫尺有千里之趣 一点一画均无败笔
《千里江山图》卷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上峰峦起伏绵延,江河烟波浩淼,气象万千,壮丽恢弘。山间高崖飞瀑, 曲径通幽,房舍屋宇点缀其间,绿柳红花,长松修竹,景色秀丽。山水间野渡渔村、水榭楼台、茅屋草舍、水磨长桥各依地势、环境而设,与山川湖泊相辉映。此卷 以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一向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
《千里江山图》(局部)
画家在构图上充分利用传统的长卷形式所具有的多点透视之特点,在十余米的巨幅长卷中将景物大致分为六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分之间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沟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成一体,达到了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高远、深远、平远多种构图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引人入胜。
《千里江山图》(局部)
《千里江山图》卷在设色和用笔上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敷色夸张,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被称为“青绿山水”。此种表现方法是我国山水画技法中发展较早的一种,在隋唐时期如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等 许多画家均擅长青绿山水画。纵观宋代画坛,虽然也有一些画家用此法创作,但从目前存世作品看,尚无一件可以超越《千里江山图》卷。王希孟在继承前法的基础 上,表现出更趋细腻的画风,体现了北宋院画工整严谨的时代风格。此图用笔精当,一点一画均无败笔。人物虽细小如豆,却动态鲜明。微波水纹均一笔笔画出,渔 舟游船荡曳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综观全幅,又不失雄阔的境界和恢宏的气势,远观近睹均令人折服。在用色上,画家于单调的蓝绿色中求变化,虽然以青绿为主 色调,但在施色时注重手法的变化,色彩或浑厚,或轻盈,间以赭色为衬,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光彩夺目。元代著名书法家溥光对此卷推崇备至,在卷后题 跋中赞道:“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
天才少年生平无几 凭添几多传奇
除了画作本身的艺术价值,画作者天才少年王希孟的身世,也为此画作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
王希孟
据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书画鉴定家杨新在其《关于千里江山图》一文中所述,《千里江山图》并无作者款印。仅从卷后隔水黄绫上蔡京的题跋中才知道这一巨制的作者叫希孟。清初梁清标的标签上及宋荦的《论画绝句》中才提出希孟姓“ 王” 。 宋诗说: “宣和供奉王希孟, 天子亲传笔法精。 进得一图身便死, 空教肠断太师京。 ”附注云: “希孟天姿高妙, 得徽宗密传, 经年作设色山水一卷进御, 未几死, 年二十余, 其遗迹只此耳…… ”
北宋蔡京题跋
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史书中没有王希孟的记载,但通过对王希孟生平事迹只言片语的记录可得知,他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见。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不久英年早逝。
尽管王希孟的名字从未在历朝历代名目繁多的画史画论里出现过,却丝毫不妨碍《千里江山图》自诞生之日便成为永难超越的巅峰。这幅神作似乎始终都在发出少年无声且不经意的轻笑。一如李白“乎尔将出换美酒”的诗篇永远立于中国诗歌的高岗。
版权声明:凡本网站标明“来源:张雄艺术网专稿”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允许,不得随意使用和改编,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zhangx@zxart.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张雄艺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波澜壮阔,气势恢宏
我也想看看本物,想被震撼一把
从其社会意义上来说表现北宋的自然风光人文地理起到考察作用。
有高度、有深度
有深度的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