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性時空悟覺:黄家偉水墨現代性浸透方式
陳又川
識其初之首次,勤奮不惜力者黄家偉。2017年我在香港天趣当代艺术馆辦《江山多娇:陈又川当代水墨展》個展,開幕那天,他競獨一人從柴灣那邊早早地來到荃灣这邊,誰都知路途遥遥。我俩碰面了,那是9月22日上午勤快的黃家偉(Owen Wong Kai Wai)率先来到時貿中心21樓展館,他既然來了,我個人的畫作,由他在廳内獨一人評享。黄家徫高挑英俊,人還那麽執著於「水+墨」的繪畫的用心廹迫,實為大癡迷者故。
時間從不等任何人,自識家徫後,受他之邀出席過好幾次跟畫展有闗的活動,而他用心做任何事,很上心而在用腦在思考在不停顿地學習。
有一份他向本席提供的個人信息這様介紹說:黃家偉(生於1976年) 是一位香港現代水墨藝術家,畢業於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及大一設計學院。小學受學校老師陳寳珠的熏陶,其後先後師從 林天行丶陳成球丶林明傑丶劉國松教授丶皮道堅教授丶石墨教授等老師,接受正統藝術訓練。《浮生聚能》系列 黃氏來自漁民家族。小時候隨父母出海捕魚,看見藍藍碧水因水母繁殖而變成濛濛如沫,整個畫面非常震撼。 當他進行水墨畫創作時,偶然發現他的藝術追求便是希望表現這一種畫面。 水母的團結所產生的巨大能量從此成爲黃氏的創作靈感。 當一群有著同樣目標的人聚集起來,那團結的力量亦會成爲人生路途上最美麗的風景。《宇宙能量》系列 這系列畫作是黃氏與宇宙的一場對話,以黑暗中所凝聚的光明以及宇宙的能量為靈感。 天眼象徵通往無形的力量和大智慧的大門,有着「觀」的含意。你的意識就是你的宇宙。 當觀衆靜下心來,仔細與畫作、宇宙、以及内心進行交流, 或能了解自身暗藏的玄機奧妙 並得到新的感悟。
水墨肌理的構相。世間一切人和動植物,均是由外體形相與內在心相組合而成,一般稱合二為一或用神意泛稱即是天人合一。凡外形體的孕育都是N多漫長時空聚宜命存而成形相的,這統稱為宜合為的肌理大世界,包括人類適應各自生命生存的活法而形成形形色色肌理態像的。但,肌理的內外像觀,進入水墨之中成像,既是一個外觀各像肌理形成的過程,又是經過水墨物理和化學反應,產生的藝化肌理造化的歴程。從物相轉為意像,不僅僅是其特定形體,原態肌理的單純「描抹」,它的體性卻因人的意化造成了非描抹的「質變」,造化而逐步成為心意化的肌理滙。而肌理滙,是一個具有定義性質的慨念。
它的定義是:水墨與紙的交配,是量子糾纏與量子疊加後的化學反應,流變的過程是肉眼看不見的,它的形態速度卻有快慢之分,而形聚到不可測控區域固凝。墨塊和彩料的試煉。當今人類世界,對美醜、愛恨、貧富和生死的思化,已變得愈來愈魔幻和執戀。人們被生存物質優越的追求,已瘋狂地轉化成掠奪性變態,但對純正的美欲,依然沒有喪失追求,或者説是一種無法捨去所追盼。美的概念,衍生出了咒語般的語境,它的試煉,是:凝聚、單一和強烈。繪畫中的水墨様式,已開始全面向古典禮祟與傳統矩規發起了毀滅性挑戰,這種趨勢潛依默化,被百年稱為所謂「國畫」的東西,根基開始在松陷和動搖。
現當下,是開始向這座已形成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僵化的精神圍城發起攻擊的時候了!中國的所謂國畫已經窮途末路而幾乎喪失了「生命跡像」。它的最核心的要害絕非是技術技法,而是思想觀念。它説到底是一個人類學中的哲學命題,是世界觀的命題,人類是非好惡的命題。
對水墨繪畫而言,墨塊和彩料目前仍依然無法丟失,祗是質材的化學分子構成結構有了根本性的變化。這無疑跟人類社會的發展更進和時代替衍有直接的關係,墨塊和彩料的化學反應中的量子糾纏和量子疊更已被發現。我稱它叫「水墨量子根本術法」,它極其神奇而不可探測而不可思意,它將會給古典的傳統的保守的敎條的「國畫大法」造成至命的最終一擊!
就眼下講,劉國松革毛筆的命,我以為無可非議,但,水液呢?墨塊呢?彩料呢?紙張呢?統統都可以全革其命嗎?時下,看來還是不可以的。所以,談水墨的研究,當然離不開本體的價值取向。
在中國傳統繪畫而言,一切的自然景物,比始山水、田野、溪塘、樹林等等,都講究微觀和細節的技巧處置。不像油畫,從自然形態轉化成水墨畫構,古人和先、前輩早已煞費苦心研探並傳承了幾百年乃至千年,這麼漫長的時間,可見之極不容易。但值得特別注意的話題,卻往往被世代所乎略。甚麽問題為何「視而不見」呢?
水墨造化,應該説,是水與墨靈動自如達到了極至。那是一種毫不拘束的流淌暢爽,與書法極嚴格的種種規則大相抗庭。你説黑又不是漆黑不見五指,你説白又不是白得通透茫茫。那種黑白相間的直覺,有神仙景界的迂回和神秘。但,其實又是人問的一景一物,氣塲格外強烈深沉。求白守黑,施黑納白,那一種奇妙的糾纏之勢,只可去品尋,去深味,去揣摸,去引伸其中肌理產生的神韻。
而這種韻味,是不祗在中華根性很強的書法中所體驗得的東西。叫甚麽呢?就是古風所具有的納氣,很厚重、凝持和筋骨,剛硬而纖柔,讓觀者瞅到了華夏民族後忍性和耐性,體含在他的書法作品中了。難得的是,還能觸摸到甲古文體顯出來的圖騰禮祟的暗示和啟迪,這是很難得的筆運,前古沒有後續亦沒有的觸痕。
細節中窺視中的水+墨之道是多麽的自在自為而靈動。
水+墨之道法講的亦是靈性異常,或者説睿智超常。其内法納氣很沉,不僅妙手回春而渾厚,這的確是非常之難以把握的功夫。我分析歸一點:吸墨者心積而納吐,生氣力韻墨味,吸吐之瞬間以成流態之肌,肌走龍蛇行天地之域,自在升騰翻滾而行越時空多重天地,故天人合一矣。在我看來這正水墨構成的靈動與自在之所在。這在我看來即是求心之所思,行心之所為,起收之中點點、節節、起承轉合思心求行心運,畫人世之命痕。而早已超越了「寫」的用度。所以,所謂「心畫創軌」之綜字墨韻。逆天之道罕有之筆墨心痕。求解之悟之處,實在令我深味。
陸內資深知名水墨敎授夏可君博士認為:「『水墨藝術』或『水墨性藝術』(Shuimo Art .Inkness Art),如果是一個能夠解決問題的手段或者方向的話,它就要回答整個當代藝術三個維度的問題:
第一,它要回答跟自身傳統的闗係,否則就沒法跟西方的現代性轉化方式形成差異,藝術乃是對於差異性的絕對肯定;
第二,它必須面對西方當代藝術的危機,否則就是閉門造車,自已玩自已的,根本不具傋普遍性,在學習模仿西方之後,是否能夠有所原創地貢獻;
第三,要回應虛擬技術與多媒體藝術,水墨性的自然性是否可以保留無法被技術處理的原生質感。」(摘引自《水+墨:亞洲視野下的水墨現代性轉化》之夏可君敎授《空白的活化—水墨藝術的現代性轉化原理》一文011頁間。)
夲席在以下闡述一節根本的認知:
色彩,是無處不在的。奇妙的是凡人類與一切的動植物,無一不與色素發生染浸的關擊。這即是大自然乃至人類社會「混搭」的大遺傳基因構成的所在。奇妙的是,這種大基因組合的生物頻率,無時不刻在發生生物塲的抖動。藝術造化中,人類始終在依賴(靠)色料約抖動頻率,在繪畫和布染,並混搭出世間無窮多的各種色塊。如果從光學色譜來分析,交只能有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而自然界和生物界色譜何止七色?正因為色又與光交合,最終才有色料所無窮妙漫的魔力。其實光色的抖動,使自然界生物塲的色層無時不刻在裂變、互滲、移遷和互動,只是人們的肉眼看不到而已。繪畫藝術的造化者,只所以有種種差別,那首先是源於人的「腦積塊」與色料發生頻率共振産生的結果。而共振的結果,會出現無規則的頻率抖動。值得注意地使,這種「色腦共振頻率」,也是人們肉眼看不見的。色料,它的本質分子結構是單純的,但每一種色散結抖動,都會影響其純化而易受糾纏。糾纏,是極其微弱的抖動。而這一過程,具有奇妙的功能,它會在微超抖動中,發生著超微性裂變並移位,更奇妙地它會發生先物理後化學的反應而出現不同色的「碰撞疊加」,這正是大自然生物塲的量子塲反應。藝術造化者,在畫構的孕育和成形過程中,給我們提供的理性思考是甚麼呢?它無疑會讓藝化者,在畫構埸造成不可思意的「靈魂體驗」,讓其「腦積塊」放射出奇光而填充畫構中的終端時空面,這就是説,藝造者的多面「混搭」在逐一成功了。
在「水+墨」的構成中,水墨自然性極其强烈,正如夏可君敎授所論:被給予「水+墨」的主題時,「構成這種總體繪繪畫根本衝動的浸透,可大致分類為三種。最古老的乾性浸透。覺醒於水和筆存在的濕性浸透和第三種把光和對象世界可换性當作影子,即所謂的影子浸透。」
當墨塊與水液交織融合時,其交配的自然性極其强烈。那是一種狂熱地交配在劇烈地發生着糾缠和碰撞,狀態呈無間道性變,扭動频率極其鬼秘而怪诞,它會産生超微波,使水分子結構發生異變,快速組結成一種適会造藝者心靈情緒的组合,此時此刻的墨塊,在情緒化特定分子結構的製導下發生着由大至小的超快速顆粒磨化而産生出碰撞和糾缠。我稱它為二態性交频率波。無疑是人肉眼看不見的超微具流碼波段。是的,是波段!如果用字母排列即是Psock。
所谓「水液與墨塊」的自然性,具有流體力學的一切功能,我稱它是Myx,它與流碼波段Psock組合成:水墨流碼波Myx-Psock。它的特性不變量,是不可测的神奇而微妙,可以説完全受人體靈魂置導而存在。
水墨Myx-Psock,是我們研究水墨自然性的根本切入點:
(1)它具有可變性,直接接受人體靈魂信碼的操控;
(2)它毫無律規可言,來無踪去無影,可見體狀都是在即逝順瞬間,形成變異的分子形態,極其微小而按特定人靈魂波置導而呈圖形佈局;(3)因為無拘束自然性具有思維細胞,故具有神妙的自然可塑性,所謂水墨的自然属性即是自然可塑性。
关於對水墨的研究,一直以來都很表相。我以為,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研究水墨,首先要從中國的傳統繪畫説起。但,我認為從本質上講,絶對不是技法技巧問题,而應該是思想觀念的問題,哲學的命题,否則將無法談得清楚。
夲席一贯認知,H20,是水的基本化學分子結構。它能溶化掉它所能溶化的物質,是一種親和力極强的物質。對水墨繪書而言我以為,它有三個十分重要的特性: (1)它是一種極其神奇而有情感的液態物質。喜怒哀樂能直接影響分子結構的異變。水有情感 是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介绍的成果。他讲演时间 2003 年, 科学家又发现水还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比电波、光波更有了不起的毁灭性的反應;
(2)水溶性産生的波動率,其實是量子流碼在糾缠和叠加的超分子運動中,産生的一種人的肉眼無法看到的物理與化學反應,具有極其神奇的豐富的微妙變化;
(3)對水墨繪畫而言,造化者並不真正清楚水興墨塊顆粒及各種彩料(水溶性的礦物質的或者納米的)的溶合,是一種極其復雜的「磨合運動」,是一種不可思意的量子埸糾缠與叠加的超微妙衍變。由此可見,水墨在「人為」所能做到的「主觀造化」過程中,有其人與物主觀造作的極其微妙所产生的碰撞、糾緾、分裂、重组、再糾缠、再裂化的叠加移動。造化者都無法用肉眼見到。這個過程跟繪畫藝造者有甚麽關係?確是一個十分要緊的研究課題。甚麽是藝造者的「人為的主觀造化」?我以為,絶不是技術技巧的所為,而是人的「脳積塊」的漫反射作用下的結果。那麽,甚麽又是「腦積塊的漫反射」?我以為,即是人的内蓄綜合量子能量的瞬間閃射,它因人而異,一個人的内蓄綜合量子能量逾强,其造化的功力逾高。
具體講:有(1)心肌能;(2)情感能;(3)經歴能;(4)耐性能;(5)自控能;(6)知識能和(7)透視能。我可以明確地告訴各位,具傋這樣綜合智能的繪畫藝造者僅佔一百人中的5-3%。
水墨學家夏可君教授認為:「在一個過渡與紛爭的時代,在一個轉折與下墜的時代,如果水墨主義的藝術,中國黑白藝術,乃是一種可能的哲學,一種靈媒藝術,它必然有著超越時代的生命力,能夠給未來以啟示:那就是在時代的廢墟,在非常的餘外時刻,以其無用的哲學態度,形成超越時代之上的魂魄形象,並為未來的世界留下靈性的剩餘種子。」並鮮明地提出:「水墨是一種哲學,水墨從來不僅僅是一特殊的繪畫門類,水墨也不僅僅是一種藝術,水墨乃是一種哲學,一種可能的哲學,一直生成著的哲學。」他明確地表明:「水墨,作為哲學,還是哲學自身的無為與無用化,這是因為水墨如此自然化,以至於它拒絕自身作為哲學。只有當水墨成為一種藝術哲學,或者讓哲學藝術化時,水墨才讓哲學獲得其顯現形態。」進而他認為:「水墨之為哲學,因為拒絕成為一種哲學概念,還是出於自身的餘化,即,自身的剩餘化與無餘化,它把中國哲學的無用與無餘,以藝術謙卑的方式實現出來,如此才可能讓哲學既保留了自身,也獲得了藝術的多樣性。水墨之為一種新的哲學、一種餘化的哲學,就在於它試圖去面對現代性及其藝術的根本悖論:一方面,因為資本主義生產不斷刺激感官及其消耗,導致了垃圾的剩餘快感,越是渴望越是生產,越是生產越是導致渴望,但最終也導致一切成為一種速食式的剩餘垃圾消費,這也是為何隨著波普藝術的出現,藝術的終結不可避免;但另一方面,整個現代藝術承擔了虛無主義的責任,面對主體與客體的雙重喪失,試圖在主體的剩餘快感與客體的剩餘價值之外,去發現一種新的仲介或媒介,此媒介僅僅以餘留的方式保留主體與客體的剩餘狀態,還使之獲得盈餘的崇高。」
讓水墨以其黑白與彩料的綜合浸透「喚醒我們的深度觸感與歷史的詩意感通。」 這種深度論點,我本人持同樣態度,在我看來:我理解為「潮性的維度和思考理念方式」即是一種動移與擴展極其神秘的潮性的疊加、張揚、收縮、散聚的流體維度,所謂「水墨是一種哲學,水墨是一種哲學藝術化的高貴態度」,我以為指的正是:水墨潮性的維度和思考理念方式即是黃氏走向影子浸透的自覺歷程。
在當下,我仍然要大張其鼓地呼喚:一切的人類藝術,都是個體人對三千大千世界生命抗爭的心靈感應。它是人性的張揚,它是個體人對有限生命的認知和自救一種魂魄表述的方式。黃家偉勤於行,思於心而獨己,他做到僅此於己,自然是靈動而別具用心的……
2021年8月9日沙田道風山書院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