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学生上好艺术课,是接受美育的重要方式,应该得到强化。但我们也要注意,美育教育不宜和成绩走得太近,如果将美育与成绩结合得过于紧密,就很容易使学生疲于应付考试,而达不到美育的目的。
原标题:美育教育不宜和成绩走得太近
近日,山东省出台意见加强学校美育工作,使“美育”这个词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意见中的一些规定,例如将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结果纳入学生成长档案,确保艺术课程课时总量,开设艺术必修课等,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热议。
仔细一想,之所以引起关注和热议,似乎与我们现行的人才考试选拔制度和美育教育现状不无关系。其实,美育教育可不只上足上好艺术课这么简单,也不会只通过一份文件的出台就可以使美育教育事半功倍。加强美育教育,需要我们不断深挖内涵,拓展外延。
首译并首倡“美育”的民国教育家蔡元培曾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如果依照蔡元培的表述,那么美育就应该是学会感知美而陶冶情操的教育。换句话说,美育就是审美教育、美感教育。
现实中,我们也的确从美育中得到了这两种功效。我们欣赏优秀美术作品,体悟画笔尖流露出来的丰沛思想,令人神往;聆听悦耳音乐,随着曲调浮想联翩,陶醉在用音符织就的世界里;观看电影,享受感官美感的同时,也在接受导演潜移默化的电影语言。可以说,美育更多地存在于课外,存在于生活中。
深挖美育的内涵,就是重新认识并回归美育的本质,不断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并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能力。我们接受美育,往往不是被动的,而是通过对美的感受,引起情感的共鸣,使人心甘情愿地,亦或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情操。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美育是道德的补翼”。“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在当前经济生活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青少年的审美需求更强烈、更广泛。这更要求美育教育者牵住牛鼻子,不能在美育教育的路上“跑偏”。
拓展美育的外延,就是将美育融入更宽泛的教育体系中,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结合,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丰富精神生活。正确的审美观取决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那些振奋人心的抗战歌曲现在听来亦如昨日,救亡图存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美育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其智力的发展,而教师劳动的显著特点就是挖掘美,进行审美教育。体育课上,动作的协调、优美和富有节奏感,都是美的具体体现。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认识和改造世界,显示着人的本质力量,这本身就是美的表现。
学生上好艺术课,是接受美育的重要方式,应该得到强化。但我们也要注意,美育教育不宜和成绩走得太近,如果将美育与成绩结合得过于紧密,就很容易使学生疲于应付考试,而达不到美育的目的。“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美育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天性禀赋,因此,不能让学生失去对美育的兴趣。抛开书本上的小天地,美育教育可以做得更多更好。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