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国内的艺术教育也总是标榜“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也不排除李斯达的“特立独行”的病态心理被误认为是一种艺术表现力而被忽视,从而导致今天的悲剧发生。
原标题:中传女生遇害,应反思艺术教育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2014级电影专业研究生周云露,在朝阳区百子湾阳光嘉园小区遇害,犯罪嫌疑人李斯达已被抓获,对8月9日强奸周云露未遂将其杀害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犯罪嫌疑人,今年23岁,河南人,音响导演专业毕业,是周云露的同年级校友。(8月12日 中国新闻网)
这一起悲剧事件一时间让很多人痛惜,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说没就没了。在这起事件刚被传起之时,许多人都以为又是一起“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网友在网上转发消息,祈祷失联的周云露能平安归来。但是事与愿违,她已经遇害,而让更多人大吃一惊的是罪犯竟然是遇害者中国传媒大学的同年级校友。
周云露和李斯达,同为中国传媒大学的高材生,同样热爱艺术、热爱电影。然而两个人的性格截然相反。同样都是90后,同样都是北漂族,为何两人的性格有这般差异?这起事件不同于之前多起“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的是,这起事件我们更应该探讨为何一个高等学府的才子会有这般扭曲的心理。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一方面对于艺术家来说,“特立独行”被认为是他们特有的气质,国内很多文艺评论家在评论一些艺术作品时就喜欢惯用这种手法,就比如梵高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被认为是他的精神意识成全了他的艺术才华。还有说什么正是因为某艺术家与社会格格不入和极端的个性才造就了传世的艺术作品。
李斯达的极端、反社会等心理绝对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这种病态的心理一定是日积月累的。而他的整个大学时期都是一直保持着这种心理,也就是被同学称为是有“特立独行”的性格。而在他出现这些病态心理的时候,为何大学老师没有出面去引导,或者给与相应的心理治疗呢?
国内的艺术教育也总是标榜“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也不排除李斯达的“特立独行”的病态心理被误认为是一种艺术表现力而被忽视,从而导致今天的悲剧发生。这更能说明我们的艺术教育存在的缺陷,追求个性化艺术,却忽视理性为前提的艺术追求。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很容易误导孩子。在很多家长眼里上了“985”“211”大学就是将来能找到好工作的“敲门砖”,孩子从小被训练成考试机器,上了大学可能就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从而也不会感到快乐。尤其是对艺术类考生,更是如此,在李斯达的人人网资料中爱好一栏强调了钢琴,而电影一栏写到“也差不多”。也许李斯达更爱的是音乐,而非电影。也不排除他大学的选择有父母的参与,假设他在大学学的若是音乐,也许他的心理会健康些。
另一方面社会影响力有时会远远会超过那几年的家庭教育和学校的教育。对于艺术教育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家庭和学校,更应该要看重社会的整体教育,很多搞艺术的年轻人总会来北漂,北漂确实很艰难,而在长期承受这种压力后,很容易让人产生各种亚健康的心理。社会应该重视起对于艺术领域的资源分配,不能把机遇和资源全部集中在少部分地区,应该分散在各个地区,缓解过于激烈的竞争趋势。
艺术是无法比较的,过于激烈的竞争是违背艺术创作的本质的,让搞艺术的年轻人在健康的社会环境中进行艺术创作,这样才能使这部分个性独特的年轻艺术家培养健康的人格,也能防止他们产生非理性的、病态的心理。若艺术教育做得好,也许这位把“艺术”视作命的李斯达就不会积累那样的病态心理,残害花季的少女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吧。
(责任编辑:王三秀)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