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十年互联网的发展,给艺术教育带来非常大的变化。如何更好地运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开展艺术教育教学,同时又不让艺术教育的目的走偏?
原标题:技术变革代替不了艺术现场的师生互动
近十年互联网的发展,给艺术教育带来非常大的变化。通过互联网,师生能够更方便的交流和接触,老师不去现场,可以进行异地教学。同时中国家长对艺术教育的日益重视,让艺术教育培训机构步入扩张的新机遇。如何更好地运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开展艺术教育教学,同时又不让艺术教育的目的走偏?日前,在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艺乐东方教育集团举办的“2015艺术教育高峰论坛”上,数十位国内著名艺术教育高等学府的领军者和学者与艺术教育培训机构举办者就这一话题展开探讨。
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谢嘉幸认为,纵然技术再发达,也代替不了师生互动。“作为师者,我们始终不能忘记艺术教育的本质是感受与体悟。因此技术再发达,代替不了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对于0到6岁的音乐教育来说,更是如此。”
他的观点得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卢新华的认同。卢新华提出,“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不仅仅是要培养他们的某一项技术,而是要培养孩子的综合的感性能力和审美素养。而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除了培养专家艺术家和艺术精英外,最重要的是建立美的信仰,提升我们全民族文化艺术素质和水平,开启情感的智慧,提升创造力和创新力。艺术教育作为素质的培养,一些基础的东西不能超越。”
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邓佑玲则从实践探索的层面,就北京舞蹈学院在舞蹈考级方面所做的探索做了分享。“目前舞蹈学院的资深教育在带着年轻教师在研发考级教材时,会有意识地从舞蹈美育角度来研发教材,从教材到教学内容和教法都进行了本质性的一个改革。我们希望从一开始就把审美的教育融入到舞蹈考级教育里,让教师融入到每一堂课上和他的教法里面。”
“现在很多机构、幼儿园,都在致力于建设互联网的教育方式和资源,而同时,作为教育学者,我又会纠结,扑面而来的丰富的教育资源,是不是来得太快,我们孩子心里没有接受的时候,这些信息和资源就呈现在他们面前了。因为毕竟艺术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深度的、多层次的心灵工程。”北京大学心理系博士黄翯青就互联网时代给传统艺术教育模式带来的好处和弊端提出自己的思考。“现在孩子总在看动画片,未见得就是好事,因为一切直白而来,剥夺了孩子想象的思维、空间的思维,对孩子四维空间建立是一种损伤。”
(责任编辑:王三秀)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