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吉思汗走过的土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一家专门收藏成吉思汗传记和文献的私人博物馆虽未正式对外开放,但已吸引国内及美国、德国、匈牙利等国千余人慕名参观。
“这是我和老伴十多年来‘淘宝’的成果,为了搜集成吉思汗书籍文献,我们跑遍了国内外许多地方。”成吉思汗文献博物馆创立者、年过七旬的蒙古族老人巴拉吉尼玛说。
这家私人博物馆今年3月注册成立,位于一套复式结构的住宅内,上下2层,占地220平方米,没有奢华装修,也无宏伟气势,但一排排摆满书籍文献的红木书柜,一个个陈列手稿真迹的玻璃展柜,让人顿生静谧之感。
场馆虽小,却已收藏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的成吉思汗传记、文献和蒙古学研究资料5000多种、1万余册,书籍文献按内容分类陈列,让人一目了然。
“这些是孤本、善本、线装本等200多部有关成吉思汗的古旧书籍。明代洪武年间《蒙古秘史》残本影印件、民国初期《蒙古秘史》及120多位学者的著作或论文手稿都非常珍贵。”巴拉吉尼玛说。
还有一间展厅,专门陈列成吉思汗画像、玉玺及蒙元时期的疆域地图,虽为复制品,但做工精细,文化研究意义显著,为博物馆增色不少。
步入博物馆二层的办公室,巴拉吉尼玛的老伴张继霞手持水笔,在文献收藏目录上小心翼翼地记录新近“淘”到的古巴版《蒙古秘史》等书籍。
她身后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图,上面贴着两位老人及其子女和孙子、孙女在38个国家、地区淘书的足迹照片。
打开办公室角落一个装满杂物的木柜,一大沓纸张泛黄、字迹模糊的公交车票映入眼帘。
“这都是北京公交车票,有1300多张。”张继霞说,为了藏书,在国内,她和巴拉吉尼玛曾经住过地下室,坐过“无数次”公交车,而出国旅游、探亲时,每到一个地方,就要先逛那里的书店,寻找与成吉思汗有关的书。
他们觉得,淘书和藏书只是爱好,而更有意义的是这些书籍文献能对国际蒙古学研究发挥一点推动作用。
其实,两位老人淘书和藏书的最初冲动,正来源于对成吉思汗的探索、研究。
巴拉吉尼玛说,他1998年退休以后,偶然看到西方媒体将成吉思汗称为“千年风云第一人”,便萌生了梳理、研究世界各国对成吉思汗评价、论述的想法,并与妻子及友人额尔敦扎布历时8年编著了《千年风云第一人——世界名人眼中的成吉思汗》,全书80万字,包括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名人、学者、专家对成吉思汗的研究和评论。
后来书稿完成了,而搜集整理的工作还在继续,于是他们开始淘书和藏书,两位老人希望为其他人研究成吉思汗提供史料查找方面的便利。
“有关成吉思汗的书籍文献和研究成果,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希望各界更加重视文献博物馆的管理建设,共同为它出一份力,让这些文化财富惠及更多的人。”他说。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