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艺术教育 > 正文

马未都谈收藏:有多少米熬多少粥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3-12-04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顾博
标签:

谈到民间收藏时,马未都建议要量力而行:“一是眼力,二是财力,有多少米熬多少粥,不能借钱买瓷器,也不能赌气做这个事情。”


关于新书

揭青花一甲子无人物纹秘史


“在中国所有的青花瓷器上,以及别的瓷器上,为什么一个甲子的时间没有一个人物。为什么突然这个题材长时间没了?”抛出这个疑问后,马未都的新书《瓷之纹》也就应运而生。


从上世纪80年代起,马未都就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而让他名声大噪并以“瓷器专家”让老百姓熟识来源于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根据讲坛内容出版的《马未都说收藏》系列丛书让马未都立刻跻身知名作家行列。2008年,马未都以745万元的版税收入,登上“2008第三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5位,从一位瓷器专家成功转身为知名作家。由此形成的效应是,一头短花白头发、喜欢中式打扮的马未都一出现在公众场合,就有大量粉丝追随。


此次发布的《瓷之纹》是马未都瓷器系列研究丛书的第二部,该书从瓷器的纹饰出发,详解瓷器的演变历史。写这本书的过程中,马未都也有自己的新发现,“在梳理瓷器纹样时,我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元青花在明朝竟然有一个甲子的时间没有人物纹样出现,这是很奇怪的事。在写《瓷之纹》时,我找到了原因,这是所有中国瓷器书中都没有提到的事情。”马未都说。


元青花在全世界都属于比较热的收藏品类。从纹样上分,故事、人物纹样是最有价值的,比如《月下追韩信》、《三顾茅庐》等。马未都此次解开的谜团是在洪武元年到永乐期间,为什么没有人物纹样出现。根据马未都的考证,在元朝末期由于战乱,纹样多是谋略题材,比如《鬼谷子下山》等,朱元璋打下江山后,在洪武二年下过政令,不许民间演戏,说错一句台词就要割嘴唇、割舌头。反映在瓷器上,很多人为了避嫌,干脆不画人了。这个期间前后间隔57年,直到宣德后,才有人物纹样出现,基本都是仕女和小孩。


这本书写完后,马未都还将进行该系列第三部《瓷之形》的创作。当三部都写完,马未都将不再写瓷器类,因为他觉得瓷器都写完了。


关于创新 

创新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写书对于马未都来说,是除了瓷器外重要的爱好。写书时的新发现让马未都很开心,也由此加深了对纹样重要性的理解,“龙纹、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等都有一定存在的背景和政治原因,这本书也是对我自己的总结,我想也应该顺便做个展览将成果展示出来。”马未都说。


本次展览配合新书发布,以中国古代瓷器千姿百态的美丽纹饰为主题,展品为汉代至明清各时代的近200件瓷器,按纹饰划分为龙纹、植物纹、动物纹、人物纹、山水纹等,清晰展现古代陶瓷在图案纹饰上的追求轨迹与非凡成就。很多重器是首次展出,其中,北齐绿釉贴塑人物联珠纹盖罐距今1500年,以联珠纹间以人物纹,充满异域风情,是当时社会与西亚文化交流的产业,极具历史价值。


持续至明年4月的展览按照宋元明清的排列顺序,通过纹样的演变传递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从纹样上讲,康熙时期帛饰的龙张牙舞爪,甚至有些恐怖,而乾隆时期的则是欢乐祥和,歌舞升平。这与当时的历史环境密切相关。”马未都说。


当下,在创新的创作大潮中瓷器纹样也难免随波逐流,不断出新的纹样。马未都认为,所谓创新不过都是延续过去的创作,只是有些变化,目前中国没有能力创造出全新的纹样,“现在很多设计都没有脱离古代人的架构,没有什么新鲜的。我们要先挖掘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沉淀,挖掘后再有限度地创造。”


上一页12下一页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