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拍卖市场开春解难题
摘要:
马年新春伊始,春拍大戏又将登场。然而,就在各大拍卖行紧锣密鼓地为新年春拍筹备之际,2013年艺术品拍卖市场还留下一些“拍卖难题”悬而未决……带着这些颇具争议的话题,记者采访了业界专家和相关人士。
谈及艺术品真假由谁定论的问题,上海知名藏家冯飞龙表示,艺术品之真伪当是由敢承担金钱责任的人来定论,“当然,炒作者自己或拍卖行都不能作为可信的责任者,因为东西本身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好比办案法官,涉及自己人的案件都要回避,自己人总说自己的东西是好的。”冯飞龙说:“我认为,应该成立第三方鉴定机构,这个机构收费百分之十,有问题全部由这机构买单,如不敢承担这个责任的专家也好,行家也好,抑或完全可以确定是不懂装懂的假专家,一个也不能听他们的。如果有这样敢于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或机构才是值得信任的权威,而且这样的人还可以控制价格的不合理炒作,由于要负责客人退货,这种需要买单的后果就迫使鉴定机构对有些真东西的拍卖成交价有限制。因为艺术品都应该有个合理的价格,无限炒高价格也是失去收藏合理性了。这叫‘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冯飞龙认为,学术进入市场,其实很不科学。他说:“因为学术历来就是有争论的,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认知对学术的结论都不一样。谁对谁错从学术上是无法分清的。但是,艺术品市场说穿了是一个‘给骗子变戏法’的舞台,专门骗那些贪婪的土豪之钱。由于土豪存在两种心理上的因素:一是想通过艺术品快速赚取更多的钱,产生投机行为。二是土豪根本不懂艺术,但要附庸风雅,粉饰自身的品位,于是那些对艺术品本身一知半解的商人,开始设局在艺术品市场的拍卖公司等舞台,大肆炒作,以年年涨幅很大的诱惑,投下诱饵钓大鱼。”
“为什么说是不懂艺术的人在操纵这个市场呢?有句老话是,无知者无畏。因为不懂,所以胆子就大,反之因为精通艺术品就不敢造次,知道艺术品有艺术史上的地位,不能本末倒置,不可能弄一把现代的紫砂壸卖得比商周的青铜壶还贵,这种违背常识的事情对于一个熟知艺术的人是做不出来的。”冯飞龙说。
拍品“竞标不付”
依然是个“老大难”
中国艺术拍卖发展神速,但不可否认,艺术品拍卖中确实还存在诸多问题,“竞标不付”就是其中一个“老大难”问题。深圳荣峰拍卖行董事长张京表示,近几年,有的买家把艺术品拍卖会当成儿戏,“他们在拍卖会上频频举牌,但中标后竟然拒付钱款,给卖家、拍卖行和其他买家造成了损失。从中拍协公布的《2010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公报》,2010年度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1000万元以上(含)成交拍品共有408件,截至填报日(2011年4月30日),只有237件拍品完成结算,结算率58.09%,其余171件尚未完全结算或未结算,涉及成交额55.55亿元。”
“买家不付款的情况,主要集中于价格过千万的拍品。国内有的买家,专注于高端投机,从而产生资金链的供应不足,造成不付款。”张京表示,在现实中,很多不付款现象并非买家出于恶意,“可能是真的没钱了!”
2011年秋,纽约苏富比要求担保金的资金不能够来自信用卡,只接受带有银联标识的储蓄卡。近几年,国内几家大拍卖行中国嘉德、保利也已将普通号牌的担保金提高到50万元。张京表示,尽管法律相比10年前已相对完善,为了减少“拒付”情况的发生,拍卖公司也最大限度地采取了相对措施,诸如担保金一提再提、部分拍品甚至要求持“特殊号牌”才能竞拍或者将有拖欠历史的顾客直接拉入“黑名单”,“但尽管有措施采取,问题依然存在。”
“天价”拍品频出
背后“泡沫”让人忧
去年10月5日,在香港苏富比亚洲四十周年晚间拍卖中,曾梵志的画作《最后的晚餐》以1.8044亿港元成交,刷新其个人拍卖成交最高纪录和亚洲当代艺术作品拍卖纪录。对于此件天价作品,业界专家意见各不相同,有人认为作品价符其实,也有人认为系人为炒作。然而,近年来当代画作频繁拍出“天价”,不少人皆认为其背后存在令人担忧的“泡沫”。
知名收藏家冯飞龙认为,凡是通过炒作而产生的高价都是虚价。“那么怎么区分哪些是炒作而产生的高价艺术品呢?只要看这些艺术品在艺术史的地位与艺术品之等级,首先通过中国几千年的艺术史上看不同时期的哪些艺术品是最优秀的,比如商周时期有青铜器、玉器、陶器,若从审美的角度去相比较,自然觉得商周青铜器艺术胜过陶器与玉器,这样就可认定是青铜器最优秀,则青铜器价值自然应该最高,如果一旦陶瓷价格拍卖超过青铜器价格,那么就有炒作之疑。再如同样比较战国、汉唐时期存在的艺术品,有青铜镜、陶器、玉器、石器、秦砖汉瓦等,结果自然又是青铜镜的艺术感染力最强,而且制作难度最高,存世量也最少。凡此比较只要不是最好的艺术品却在拍卖场超过最好的都属反常现象,真正懂艺术品的人是不会上当的,而上当受骗的只能是不懂艺术品好坏等级的土豪。”
在冯飞龙看来,现今艺术品市场值得深思的就是国人缺乏对世界艺术史与中国艺术史的了解,以及艺术品在艺术史上的地位。“问题出在中国人完全是看在某个艺术门类有庄家炒作,认为有庄家炒作的东西可以从中盈利,于是境外古玩商或者是炒作的庄家就放下让人感觉买进以后下次再拍卖就能赚钱的诱饵,由此让某些人为了赚钱而上当。”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