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艺术品市场最为轰动的事件非《功甫帖》“真伪之辩”莫属。
近年来当代画作频繁拍出“天价”,不少人皆认为其背后存在令人担忧的“泡沫”。图为去年10月5日,曾梵志的画作《最后的晚餐》以1.8044亿港元成交。 (资料图片)
马年新春伊始,春拍大戏又将登场。然而,就在各大拍卖行紧锣密鼓地为新年春拍筹备之际,2013年艺术品拍卖市场还留下一些“拍卖难题”悬而未决:杨绛叫停钱钟书书稿拍卖,引发名人信札拍卖争议不断;竞标不付,天价拍品究竟何时付清款项;《功甫贴》真伪到底能否有定论……带着这些颇具争议的话题,记者采访了业界专家和相关人士。
钱钟书书稿拍卖
判赔偿杨绛20万
2013年5月,北京中贸圣佳拍卖公司对外发布,该公司将于6月22日在北京举办一场名为“《也是集》——钱钟书书信手稿专场”的拍卖会,该专场包括了60件钱钟书书信手稿、13件杨绛书信手稿、两人独女钱瑗的6件书信手稿,以及钱钟书《也是集》手稿和杨绛《干校六记》手稿。消息一出,钱钟书夫人杨绛发布公开信表示,坚决反对其本人与钱钟书及女儿的私人书信被拍卖,随后她将中贸圣佳告上法庭。拍卖行表示尊重杨绛先生的感受,最终作品撤拍。2月17日,“钱钟书书信手稿拍卖案”一审审结,相关被告被判赔偿杨绛20万元并赔礼道歉。
近年来,名人手稿、书信屡拍高价的同时,争议也不断。华夏传承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首席艺术顾问、广州艺术品行业商会副会长张正欣认为,对于杨绛先生要求拍卖行撤拍钱钟书先生手稿一事,关键要看此手稿的著作权归谁。
张正欣表示,这些书信均为写信人独立创作的表达个人感情及观点或叙述个人生活及工作事务方面的内容,是以文字、符号等形式表达出来的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的智力成果,符合作品独创性要求,构成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钱钟书、杨季康(杨绛)、钱瑗分别对各自创作的书信作品享有著作权,应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相关书信均为写给李国强的私人书信,内容包含学术讨论、生活事务、观点见解等,均为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属于隐私范畴,应受我国法律保护。钱钟书、杨季康(杨绛)、钱瑗各自有权保护自己的隐私权不受侵犯。
张正欣表示,随着名人手稿的经济价值越来越高,征集名人手稿会越来越难。“名人毕竟是少数人,其一生的大部分手稿又同样保存在少数人手中,有一部分人又不缺钱用,或者当事者也不愿把自己与名人之间的隐私裸露给世人,手稿的出处应该多为其后人或当事人的后人拿出来的。”张正欣说:“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北京就有一奇人,从上世纪60年代以后专门上门收集北京城里大小名人去世后所抛出扔掉的大量旧书、信札及手稿等,几十年下来居然囤积居奇。这些当年毫不起眼的可以当垃圾处理的,且布满灰尘的一摞一摞的旧纸张中隐藏着主人的手稿信札,据说一麻袋一麻袋从中分拣也需好几个月。”
此外,张正欣还认为,2013年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出现的文化名人及民国要人、军阀及政治人物的信札手稿都拍出了好价位,这说明了文化名人的附加值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比如康生的书法拍出了一字十万元的价位,茅盾的手札、郭沫若的书法中堂、康有为的书法中堂以及清代历朝皇帝的书法条屏都拍出了百万元以上的价位。随着书画市场上的这种现象越演越烈,此类拍品的经济价值也会越来越高。这种现象正说明了书画市场上藏家越来越成熟起来,对于书画艺术品的经济价值重视的同时,其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也成为衡量其书画艺术品价位的参考值。”
《功甫帖》真伪之辩
真假该由谁定论
2013年艺术品市场最为轰动的重大事件非《功甫帖》“真伪之辩”莫属。2013年9月,收藏家刘益谦从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822.9万美元(约合5037万元人民币)成交价竞得苏轼的《功甫帖》。12月中旬,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3位研究员表示经过鉴定与考证,这件《功甫帖》是“双钩廓填”的伪本。随后刘益谦三次发表声明坚持立场,上博三位研究员也发布对《功甫帖》的研究报告。2014年1月13日,苏富比发布正式报告称,《功甫帖》是苏轼真迹。而据刘益谦最新的声明,2月18日下午他携带《功甫帖》在北京四季酒店与媒体见面。现场以高倍扫描影像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功甫帖》进行全面“体检”的同时,还公布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