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进入尾声,回望这一年,中国艺术界虽然波澜不惊,却始终不缺让人们议论的话题。从“雷人”到“蒙人”,从“不适应”到“不差钱”,艺术说不清楚,市场看不明白,艺术市场的故事从来没有结尾。
韩国画廊撤离中国
2013年初,号称全球最大画廊的阿拉里奥突然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关闭了阿拉里奥北京空间。一时间,韩国画廊集体撤离中国引发市场关注。
2005年以后有越来越多的外资画廊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早期的常青画廊、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佩斯画廊等进驻北京798。2007年开始,韩国阿拉里奥画廊、阿特塞帝画廊、昌阿特画廊也扎堆进入中国。这些外资画廊对外国艺术家的引入和对中国艺术家的海外推广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他们也都以先进的理念和运营模式而对中国市场抱有勃勃雄心,但是近年来一大批国外画廊选择离开中国,特别是韩国画廊几乎集体的撤离,则被看做外国艺术机构不能适应中国艺术市场混乱的投机环境的一个例证。
【点评】 商业画廊是艺术品一级市场的主体,近年来在拍卖行的挤压、与艺术家的纠纷、国内混乱的收藏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下,画廊业整体处于经营惨淡的状态。一两个摸准了中国市场脉搏的外国画廊的确捞到了金,大部分还在努力“适应”,乃至被迫离开。国际化画廊的先进经营理念,注定在中国水土不服。
已故名家作品限制出境
3月,国家文物局发布《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第二批)》的通知,将近年去世的著名书画家的相关作品列入文物出境限制范围。在这份限制出境的名单中,“作品一律不准出境”的是吴冠中一人,“作品原则上不准出境”的为陈逸飞和关山月两人,“代表作不准出境”的包括启功、张仃、程十发、黎雄才、黄苗子等21人。
此次公布名单虽是对2001年颁发的《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的鉴定标准》的补充,但“作品一律不准出境”“作品原则上不准出境”“代表作不准出境”三类名单公布后却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综合2001年国家文物局下发的第一批限制名单可以发现,目前全部作品被限制出境的有王式廓、何香凝、李可染、林风眠、徐悲鸿、高剑父、黄宾虹、傅抱石、潘天寿、董希文和吴冠中11人,作品原则上不准出境的25人,代表作不准出境者则多达128人。
【点评】 “限制出境”的可操作性受到质疑,也有反对者认为中国现当代艺术作品需要通过国际交流、流通才能实现其价值。近年来,艺术品拍卖市场屡创天价,已经成为社会新闻热点,流通意味着作品价格可能随之得到提升。市场环境下交易行为夹杂本土文化保护的民族情愫,本身就有冲突和矛盾,“限制出境是否合理”“艺术品关税是否过高”等话题在2013年争论而没有结论也就不足为怪了。
佳士得首获中国拍卖执照
4月9日,佳士得拍卖行宣布已获得上海市批准,在中国成立外商独资企业,可从事拍卖、拍品的进出口、展览展示、艺术顾问咨询、培训和其他相关服务。
我国《文物保护法》规定“禁止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的文物商店或者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外资拍卖行进入内地一直受到限制,但这并没有影响国际拍卖行进军中国内地的步伐。去年9月,苏富比通过与歌华合资成立苏富比(北京)曲线进入内地,并举办了首场具有象征意义的拍卖,但仍不具备文物拍卖的资质。而佳士得此次进入中国内地也没有取得文物拍卖资质,只可以拍卖当代艺术品。9月,佳士得在上海举行了中国内地拍卖首秀,首拍总成交额达1.54亿人民币,超出之前预期。
【点评】一般认为佳士得正式进入中国是件好事,相互间的竞争有利于提高行业的品质和标准,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古代书画文物碰不得,佳士得就只能围绕当代艺术做文章,拍卖市场价格虚虚实实却总成为营销标榜的手段,佳士得们会给中国拍卖市场带来清风吗?
钱钟书杨绛书信险遭拍卖
5月,“《也是集》——钱锺书书信手稿专场”拍卖会即将举行的消息见诸报端。据报道,66封钱锺书书信和《也是集》手稿,12封夫人杨绛的书信和《干校六记》手稿,6封女儿钱瑗的书信将集中拍卖。杨绛先生获知消息后发布公开信,坚决反对钱锺书及其本人、女儿的私人书信被拍卖。
此事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引发关于知识产权、隐私权等不同角度的讨论,在社会各界的声援下,保利与传是两家拍卖公司先后撤拍钱钟书私人书信,经法律途径后,中贸圣佳拍卖公司最终也宣布停止“《也是集》——钱锺书书信手稿”的公开拍卖活动。
【点评】杨绛呼吁停止拍卖钱锺书及其家人书信,一经曝光就从个人维权事件变成了社会事件。出于对钱钟书、杨绛先生的尊重,媒体、舆论普遍支持杨绛先生。但是书信这类私人物品,特别是对于已故者而言,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进入市场,需要法律更进一步地明确。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