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今艺博会繁盛,增长更替的速度更有代替双年展之势。伴随着艺博会的火热与扎堆现象,不禁也让我们思考,火爆场面的背后究竟面临的是什么?
原标题:艺博会火爆市场下的冷思考
如今艺博会繁盛,增长更替的速度更有代替双年展之势。就上海来说,刚刚挥别第四届影像上海博览会,又将迎来11月的两场盛大的艺博会,ART021与西岸艺博会。伴随着艺博会的火热与扎堆现象,不禁也让我们思考,火爆场面的背后究竟面临的是什么?
丨艺博会的市场销售格局丨
最近几年,艺术圈掀起了一股艺博会热潮。伴随着这股热潮,几乎每周都有几场艺博会粉墨登场。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近300场艺博会在世界各地展出,参展画廊更是不用说。
2017年3月,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联合瑞银集团公布的首份《巴塞尔艺术市场报告》指出,艺术商方面,该行业在去年的销售额有小幅提升,同比增长3%,约325亿美元。其中,画廊仍是最主要的渠道,占51%,其次是艺博会,占41%,线上销售占8%。值得一提是,艺博会为行业贡献了133亿美金的销售额,平均每年有5%的增幅,距离2010年,已增长57%。这一数据情况足以证明艺博会已成为艺术市场不可小觑的推动力。
▲ 文化经济学博士克莱尔·麦克安德鲁公布报告重点数据
《艺术新闻/中文版》也曾在2016年的《年度全球艺博会报告》中,对全球40场顶级艺术博览会在2011年-2015年的情况进行统计,更加详细了艺博会的整体市场分布情况。
在40场顶级博览会中,美国、法国、英国拥有最多画廊展出,美国的参展画廊数量超越第二名法国近乎两倍。紧接几名为德国(246家)、意大利(231家)和比利时(113家)。
▲ 40场顶级艺博会中拥有最多画廊展出的6个国家的详细数据
6个在世界顶级博览会中拥有最多画廊展出的国家均为欧洲国家,这一发现也正好符合40场顶级博览会参与画廊的大洲分布规律——显然,当今全球40场顶级博览会,仍由欧洲和北美洲的画廊主导。
▲ 40场顶级艺博会参与画廊的地理分布统计图
从参展画廊的地理位置统计数据显示,美国领先于其他所有国家,虽然欧洲作为整体拥有更多画廊,但都被平均分布于法国、英国、德国和意大利,而比利时较小的国土也呈现了较为庞大的数据量。从城市来看,2011年以来参展画廊的数量只经历了8%的温和增长,但其中纽约的表现最为抢眼,也足以被标榜为“艺术世界的商业中心”。
在美国、法国、英国等几个艺博会参展大国之下,东京、墨西哥城、伊斯坦布尔、首尔、新加坡和上海这6个城市的艺博会参展画廊数量也呈现出惊人的增长速度。数据显示,这些城市的画廊会更积极到国外的博览会寻求新的藏家。
▲ 6座顶级艺博会展出画廊增长速度最快的艺术都市
丨“艺博会热”所带来的内耗压力丨
在当今这股艺博会的热潮中,很多画廊都是频繁的参展,那么在频繁参展的背后,对于画廊来说又有什么样的压力呢?
▲ 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海滩展会现场图
“画廊的经营是需要利润的!”华府艺术中心的艺术总监吴放非常直接地指出画廊参加艺博会的关键因素。“对很多国际大的画廊来说,每年在博览会上的收益会达到全年收益的50%以上。”参加艺博会经验丰富的国内老牌画廊主程昕东补充道,他简单地算了一笔账:“画廊参加本土的艺博会,如果是50平米左右大小的展位费,加上保险、运输、人员花费,一场艺博会下来平均开销应该在30万人民币左右。而如果是参加国际的博览会,成本可能在100万左右。所以画廊肯定会在意交易量。”
面对国内频繁发生的这几场艺博会,西岸艺博会的上海画廊James Cohan负责人邵希亚认为:“这一两年出现的艺博会‘热’的现象,正好说明了目前艺术市场的整个环境气候较几年前有了长足的发展。艺博会的出现是市场需求的一种体现。”他们此前在西岸上带去的包括陈彧君、李文光、石至莹等中国艺术家价格在几万到几十万适中的作品都为他们赢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他认为这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中买家新生力量的崛起有一定的关系。
▲ 西岸 WEST BUND
但这种新生力量是否足以负荷如此频繁举办的国内艺博会,程昕东却表示出了质疑:“在西方社会,中产阶级是艺术品消费的主体,而国内现阶段中产阶级只是社会结构中很小的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中,艺术品的收藏也只是在起步的阶段。所以可以直截了当地说,当下艺博会的数量是供大于求了。”
也许正是因为供大于求,许多参加了几场艺博会下来的画廊在谈到不同艺博会的销售时反应不一,也印证了市场还没有许多人想象中足够大的事实。除去销售的问题,艺博会的频繁举办所带来的负担和压力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杨画廊创始人杨洋谈到:“新开的这些艺博会,带来的一方面是画廊成本的压力,这里面包括了时间、人力、运输、布展等各种各样的成本;另一方面是艺术家被迫成为博览会艺术家的压力:参加这么多博览会需要新的作品,在博览会这个谈商业的地方,艺术作品会被过度消费。为参加博览会而创作作品,不管销售与否,其实都是一种生产力过剩的表现!最终画廊参加博览会是需要认识新藏家,多卖几件作品增加销售额,但是目前来看,藏家的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博览会和画廊的增长速度。博览会过‘热’,其实是一种内耗,画廊很疲惫,藏家也很疲惫!”
▲ 西岸艺博会现场
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艺博会的热潮与扎堆现象对整个艺术市场来说是好?还是不好?艺博会市场是否真的是过剩的存在呢?
丨艺博会是否过剩丨
针对这个问题,业内人士各自持着不同观点形成正反两方。正方认为,艺博会是大众了解艺术、认识艺术的重要途径,对整个艺术市场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而反方则觉得艺博会的泛滥会使得大众对艺博会产生疲劳,并且他们认为艺博会应该像优秀的展览那样有思想、引人深思。双方各持己见。
伦敦H. Blairman & Sons古董与艺术品公司总监对于当今艺博会热的态度持正方观点,他表示,19世纪后半世纪期间,世界博览会占据了艺术和制造业市场,而艺术博览会则适当地延续了世界博览会的角色。艺术博览会为买卖双方提供了见面交流的机会。随着公共画廊数量的减少,艺术博览会对那些刚入门、缺少经验或者平日繁忙的观众来说变成了一种了解认识艺术的重要途径,无论是传统艺术还是现代艺术。在博览会上,观众不用面对商业压力,从而能够了解和购买代表各种文化的作品,也能与原本是艺术领域权威专家的经销商进行交流。这样一来,知识和热情都能在买卖双方之间进行传递分享。
▲ 纽约弗瑞兹艺博会现场图
现今,全世界有各种类型的艺博会能让公众去参观:从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到巴塞尔(Basel)、从伦敦到北京还有从纽约到巴黎,到处都有艺博会。在这个依赖网络和飞机的时代,这些博览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他们只需要花上几个小时的空闲时间,就能欣赏观看到许多各种不同的艺术作品。而且这样一个观看的过程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没有什么形式能代替一个人亲自看到艺术作品后产生的感受和理解。这正是艺术和古董博览会存在的意义。而把博览会办得更新鲜、有趣、吸引人,那就是参展商们的责任了。
▲ 艺术北京
伦敦START艺博会总监则持反方观点,他表示关于艺博会的泛滥,我个人持反对意见。在过去的25年中,艺坛变化巨大、发展迅猛,新的艺术现象不断涌现,早已远远超越了艺术主要聚集在伦敦、纽约和巴黎的时代。相应的,一系列重磅展览试图诠释这一变化的格局,如: “大地魔术师”展(Magiciens de la Terre)、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 11)和“世纪之城”展(Century City)。这些展览的共同点不仅在于反映了全球化下的主题,更在于策展人们都试图重新想象展览的空间和结构,以反映挣脱了权威桎梏的艺术世界。从某种程度上说,艺博会是这个迅猛发展的艺术世界中最明显的产品。然而,艺博会的空间和结构却在很大程度上留于老套。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贸易博览会的模式——如此博览会的选址、视觉和感官设计无妨去卖卖轻型机械或者手表。正因为错误地选择了这种模式,所以导致了艺博会规模的标准化,一般100多个展位是标准,当然按规矩还有一条条长长的走廊,展位应当在走廊两侧一字排开。
▲ START艺博会 Arcadia Missa画廊展区
这样的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壮大的当代艺坛被以相同的方式打包传递。策展人如:奥克维·恩威佐(Okwui Enwezor)、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凯瑟琳·戴维(Catherine David)和尼古拉斯·伯瑞奥德(Nicolas Bourriaud)都曾认真思考过展览该如何演进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但其实,这些策展人除了出席试图为大型艺博会注入知识合法性的访谈节目外,并没有对展会投入太多,尽管那里是观众参与当代艺术的流行舞台。全世界有太多艺博会在简单复制欧洲工业展会的模式,其实根本就不需要拘泥于这个框架——正如一小部分因地制宜的艺博会所证明的那样。批评家该着手去评评艺博会而不该缺位;策展人该着手重新思考艺博会的框架结构;而艺博会的组织方该要摒弃贸易展会的思路,让现场不再是那种无休止的排成行的艺术品,四平八稳的灯光、墙面和展位布置。
▲策展人 奥克维·恩威佐
▲ 策展人 汉斯
艺博会在未来还将继续,但它该如何以什么姿态?什么样内容?什么样的形式?是需要所有人仔细思考的问题。
丨未来的艺博会指向丨
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无疑是最为成功的艺博会之一,除了瑞士巴塞尔的主场外,还有迈阿密海滩和香港两个分场馆。《艺术市场通讯》将2014-2017巴塞尔艺博会三地的情况做了一个统计,可以看到后起的香港和迈阿密两地观展人数均呈现逐步上升,而作为发展历史悠久的瑞士巴塞尔已基本处于稳步。可见再优秀的艺博会也会遇到瓶颈,那除了另辟场地,艺博会也需要发展新思路。
▲ 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历年参会国家、画廊及观展人数表
当下,在艺博会上一格格如集装箱盒子般的展场空间设置,展品无序地一字排开,毫无逻辑可言,场内灯火通明,及大批来到的人潮,都不利于参观者仔细品味艺术。对于一个艺博会来说,其巨大的影响力,本身也是一个粉丝经济,观众数量众多当然重要,但同时也要注重通过自身的独特优势,吸引住了关键优质客户,就可以让更多的画廊集聚到你的周围,产生更大的市场效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处于不败之地。
除此之外,还有艺博会的核心的问题——质量。有多少国际顶级艺术家的作品来参展,直接显示了艺博会的专业指数。能够在最舒适的场馆里近距离地欣赏大师的杰作,这才是艺博会对大众艺术消费者和爱好者来说,核心的价值。
▲ 影像上海现场
空白空间总监张迪也曾表示:“当下的问题在于艺博会过多,而是艺博会的差异性不够,所以实际上起到的作用都是重叠的。新的艺博会产生还是呼应了市场的需求,博览会不要贪大求全,相反是要在细节服务上下功夫。本身质量的提升才是关键所在。”
▲ 空白空间总监张迪
而策展人葛千涛则表示“艺博会是需要创新的,假如以西方的模式去做一个展会,仪式感、腔调非常重要。如同听一场音乐会,礼仪、形式感缺一不可,从主办者到观众都需要较高素养审美,而我们又没有这种文化的土壤”。他清楚看到艺博会的前景堪忧,“包括整个西方当代艺术,基本上呈现的趋势是金融的艺术,与艺术本体已经没有太多关联。而中国当代艺术则是横空出世,其价值体系几乎为零。” 在葛千涛看来,艺博会的成败,除了参展画廊的严格控制,每年艺博会主题非常重要,其语境可以代表一种国际艺术的趋势。就以瑞士巴塞尔艺博会为例,通常由遴选委员会从900家画廊中选出290家画廊参展,每年都有5%~10%的画廊被替换,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拿出好的艺术品参展。
▲ 策展人 葛千涛
结语:
如今艺博会呈现出火爆现象,这样的状况与早些年间的一级市场画廊业很像。相信不久后的未来,艺博会也将面对优胜劣汰的淘汰制度。所以,每一场艺博会都要坚持以品质为核心,高品质的艺博会才可以助推艺术市场的发展。
(责任编辑:小苏)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浏览器自动填表软件 www.teamczyx.com
外热内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