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7年3月19日15:00,由厦门时代空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办的“黄永生论画”暨水彩微个展将在时代美学馆开幕。
原标题:时代美学馆|“黄永生论画”暨水彩微个展
画画,是感性的思索。是抽象的。这些年来我一直思索,怎么将内心活动的抽象性转换为绘画语言将抽象的精神借感性表现出来。所以我的每幅作品的创作都有一个活动——内心活动。
---- 黄永生
协办单位:厦门水彩画会
文/ 黄永生
依赖别人是件痛苦的事情,依赖自然作画,同样是件不自由的审美,自由说起来易做起来难。自由是语言的条件,语言能走多远取决于内心自由程度,不是技术操练,而是养心的问题。说不在乎的人,其实很在乎,当我不在乎别人的掌声,是我肆无忌惮的最佳状态,敢于思索不可能的可能,是触及心灵世界的冒险。自然存在是上帝的作品,画家应该画自己的作品,我无法全部同意毕加索“世界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寻找”的说法,即便寻找也不是向外寻找,而是向内思索。向外求与向内求之间是值得思考的空间问题,物质空间有限,精神空间无穷,满足物质层面的技术处理,其语言选择是狭小的空间,向内探索是叩问心灵的追求。
黑格尔关于“美的理念”是他无法自圆其说的悖论,把绘画作品看成精神产品,黑格尔堵住后来画家审美之路。从朱光潜翻译黑格尔的《美学》巨著研读得知,黑格尔把艺术现象划分为象征主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三个时期,艺术批评家丹托从其分析得出艺术终结的结论。黑格尔通篇分析艺术现象的走向问题,得出“美是绝对理念的显现”,同时从现象学层面分析美的现象,在其精神哲学的主张中,绝对理念即是精神,艺术作品依据其推论是精神的产品。不管哲学家如何论述艺术定义,我认为只要有人就有人作画,艺术不可能终结,艺术只能是转向,从眼睛观察转向用心感受,从审美世界转向精神世界,从简单模仿上帝作品转向内心创造自己的作品。转向心灵是转向不知边在哪里的精神世界,我要问的是精神世界在哪里,每次写生都在追问我的精神世界。
黄永生《山神》56x76cm 水彩 2017
水彩《山神》是丁酉初八那天我在湖头写生的作品,山是与其他地方一样的山,树是与另一座山一样的树,当我处在作画状态,我与别人不同,情绪与别人不一样,甚至连自己都不理解自己,似乎有股神秘力量推动我的内心活动。从具体的山形树影回到内心,逼迫内心作精神认知,不复制眼前的山与树,不拷贝名家作品模式,不重复自己昨天的样子,摆脱是说易作难的事。只好求助内心,心是从自我出发,不在乎别人掌声与喝倒彩,心有强大的力量去获取有别于眼前山、不同于当下树的可能图式,从已知对象转向未知形象的思索,把不可能作为可感图式的内容。内心活动是画家诡秘的权衡,眼前出现类似山庙门上的神灵形象,我确信乡民祭拜“土地公”现象有其可信的力量。
心灵活动是穷追猛打那个形象背后的我,作为精神追求的我,要敢于向所有人宣告,当下这幅别人不理解、别人看不懂的画是我的作品,要敢于将自己的艺术追求坚持到最后的那一刻。
——2017年2月18日于红树康桥
艺术家简介
黄永生,1957年8月生。1982年7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福建省美协水彩艺委会副主任、福建省美协水彩画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厦门水彩画会会长、集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展览作品
56x76cm 水彩 2017
56x76cm 水彩 2016
56x76cm 水彩 2016
56x76cm 水彩 2017
56x76cm 水彩 2016
56×76cm 水彩 2016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