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展是中国国家画院对全国范围内1949年以后出生的中国画名家进行梳理、展示和推出的系列活动,在研究与肯定他们的艺术成就与艺术价值的同时,树立当代美术风格、弘扬中国精神、塑造时代经典,也是...
原标题: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山东省国画作品展
开幕式现场
洗心图(国画) 69×34厘米 2016年 李学明
今月曾经照古人·演义经典之一(国画) 180×97厘米 2015年 岳海波
云山叠翠图(国画)136×68厘米 2015年 曾先国
公车上书(国画) 308×600厘米 2009年 孔维克
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国画) 180×480厘米 2013年 李兆虬
将军出山(国画) 196×196厘米 1994年 张志民
大晴天(国画) 2009年 182×192厘米 于新生
参展艺术家:李学明 岳海波 张志民 孔维克 于新生 王小晖 梁文博 曾先国 唐秀玲 李兆虬 张望 李勇 贾荣志 常朝晖
8月23日,由中国国家画院、山东省文化厅共同主办的“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山东省国画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为期一周的展览共展出李学明、岳海波、张志民、孔维克、于新生、王小晖、梁文博、曾先国、唐秀玲、李兆虬、张望、李勇、贾荣志、常朝晖14位山东省艺术家的精选国画作品百余幅。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何丕洁,中央编办原副主任王澜明,民革中央社会服务部部长边旭光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主持,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张桂林,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张志民,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先后致辞。
“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展是中国国家画院对全国范围内1949年以后出生的中国画名家进行梳理、展示和推出的系列活动,在研究与肯定他们的艺术成就与艺术价值的同时,树立当代美术风格、弘扬中国精神、塑造时代经典,也是中国国家画院挖掘与整理当代艺术名家档案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晓阳在致辞中介绍了近年来这一工程的进展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其中“岁月丹青”与“南北对话”两个部分的画作、文献整理和影像制作工作已接近尾声,分别对70岁以上和60至70岁之间的著名艺术家及作品集中展现。“新中国美术家”是这系列“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是对中国当代中青年艺术家实力与风貌的最好展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系列活动的举办将会有出人意料的成果,用一句话加以概括,那就是,各省推出的10至15位新中国美术家,后辈变前辈。”他说。
山东自古就有“齐鲁之邦、礼仪之乡”的美誉,因文圣孔子、武圣孙子等古圣先贤声闻四海。现场展出的作品也呈现了来自齐鲁大地的艺术家们独特的风貌。张志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些美术家出自不同的创作机构与单位,有的来自画院,有的来自高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山东省艺术家队伍良好的构成机制。张志民说:“山东的国画家秉承深厚悠长的齐鲁文脉,作品端庄、有秩序感,创作注重时代精神与实际意义。只要创作源于熟悉的百姓生活,立足于火热的时代,我们就能将这种阳刚的风格发展得更加厚重质朴。”对于参展画家的甄选方式,孔维克介绍:“此次展览的艺术家,是先从山东省内自行选拔出有代表性的画家40人,再由中国国家画院通过对画家的学术影响与作品质量两个方面做出综合评估,最终投票选拔出来的。”他表示,这种严肃、严格的选拔方式与展览的权威性和品牌效应,在美术界影响颇大,使得艺术家们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
伴随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画家们,其画作带有厚重的齐鲁文化底蕴,同时也反映出他们所成长的时代与环境。参展画家岳海波称,他的作品就是通过回忆自身经历,用画笔演绎经典。他表示,山东画家的作品优势在于注重传统,画面完整、造型扎实,但同时在创新方面较为欠缺;山东的国画市场较好,对于画家来说是好事,但同时市场经济下诞生的作品也需要历史来检验。“新中国美术家”系列的展出,让我们看到不同地域的美术成果与风貌的同时,也引出了对中国画发展方向的思考。
(责任编辑:晓兰)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