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劳动者风采美术作品展:塑造美丽的劳动者
摘要:
“中国梦·劳动美——基层劳动者风采美术作品展”日前落幕,本次展览的近百件作品从多角度展示了奋斗在基层一线劳动者的风采,透过生动的艺术新作和丰富的现场资料,让观众可以从多种角度感受劳动者之美、劳动场景之美...
原标题:塑造美丽的劳动者——记“中国梦·劳动美——基层劳动者风采美术作品展”
刘畅作品
邓一文作品
王毅作品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自古以来,勤劳、奉献的劳动者就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缩影,劳动者的精神和伟大品质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是全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形象也以各种形式反复出现在艺术创作中。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劳动者的范畴不断扩大,劳动精神的定义也在不断更新,但尊崇劳动、尊重劳动者的传统始终不变,用艺术反映劳动者形象和弘扬劳动精神已成时代之风。
如今这时代之风正在北京劲吹——5月27日至6月11日,由北京市总工会联合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中国梦·劳动美——基层劳动者风采美术作品展”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艺术馆举办。展览展出的近百件作品,来自4月27日至29日中央美术学院80余名艺术家和北京市总工会组织的职工艺术家开展的“ ‘中国梦·劳动美’基层劳动者风采展”主题写生活动。在写生期间,艺术家们深入基层劳动现场,通过中国画、油画、水彩、素描、雕塑、摄影等不同的艺术媒介,用手中的画具描绘热火朝天的一线劳动现场,为默默耕耘在一线岗位上的职工和劳动模范代表描形写意,展现新时代普通职工劳动者的精神风采。为把这次基层劳动者风采主题写生活动的成果更加充分地展示给社会,让社会各界领略当代劳模的精神风采,本次展览的近百件作品从多角度展示了奋斗在基层一线劳动者的风采,透过生动的艺术新作和丰富的现场资料,让观众可以从多种角度感受劳动者之美、劳动场景之美、劳动精神之美。
现代劳动者早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
4月27日一大早——早到超越美院人的起床极限——80余位中央美院优秀教师、职工艺术家和在校学生就组成了三支写生小分队,分赴地铁6号线施工现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昌平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进行现场写生采风,走进首都一线劳动者之中。这是去年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展“为劳模造像”写生创作之后,中央美院的艺术家们再次与首都一线劳动者握手,用艺术创作诠释新时代“中国梦、劳动美” ,真实再现首都各行业劳动者的形象。“中央美院教学的重要传统就是通过深入生活、感受现实,特别是通过和劳动者的精神交流,形成创作意识和笔下生动的画面。 ”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介绍。
当代劳动者的工作,早已不是“带月荷锄归”了—— “来之前大家还在寻找思维中惯有的劳模形象,到‘京东方’现场采风的确改变了创作思维和创作形式,我们不仅是关注一张脸、刻画一个人,更要关注所处的这个伟大时代中的高科技劳动者,以及所彰显的国人智慧。 ”中央美院党委副书记、雕塑家王少军在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观了高科技产品展厅和液晶显示器生产线后如是说。
在昌平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里,师生们则是亲身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全国劳模、北京市土肥工作站站长赵永志向大家普及农业知识时说:“农业生产要想出好收成离不开土和肥,就像咱们美术师生创作好作品离不开纸和笔。 ”在科技示范园采风期间,师生们见识了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智慧与劳动下,在北方生根结果的香蕉、枇杷等热带水果,见识了节约高产的都市农业无土种植,更改变了大家以往对农业生产“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印象,极大地激励起大家表现新农业的创作热情。在示范园中,白天大家分组去两个农业科技小院里写生创作,晚上回来钻研自己的作品。“这次是真正到了农业生产第一线来表现劳动者。在蔬菜种植大棚里创作特别闷热,很辛苦,但是大家都坚持下来了。 ”中央美院造型学院教师陈晔说,这次写生让大家对现代农业的高科技含量赞叹不已,更体会到了“汗滴禾下土”这几个字背后劳动者们不变的辛劳与付出。中央美院油画系研究生曲奕竹已经参加了两年的劳动节创作活动,她说,上一次“为劳模造像”使大家对劳模们的精神风貌和动人事迹有了近距离的观察,这一次走进施工现场的行动则更加“接地气” ,让艺术创作者能够捕捉和领会到基层劳动者更为常态的精神与生活面貌。
与观察“坐在台子上的模特”完全不一样
“虽然这些产品是一模一样的,工人们的服装也是千篇一律的,但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散发着不同的气息。我的作品就想利用液晶显示屏作为媒材手段,表现同样一件工作服下不同工人的面孔,用每一张脸来代表他们与新时代不同方式的接轨。 ”看到“京东方”生产线上的液晶显示屏,中央美院雕塑系学生邢刚的“下乡”感受特别“典型” ——新时代的劳动,让艺术创作者笔下的劳动画面迥然不同;创造性的艺术劳动,也使劳动精神得到了多层阐释和表达。
“高新技术产业区对创作来说是一个新的环境、新的课题和内容,工厂里不再是传统的劳动服,变成了机器人、操作台,环境和对象变了,你的情感、创作手法都要与时俱进,才能够表现出现代所理解的各个劳动行业的面貌。 ”中央美院造型学院副院长王颖生在现场就决定用丝网版画来表现劳动场景。在地铁六号线西延工程廖公庄站施工现场,抓拍完一位工人特写的中央美院油画系学生周艺蕾表示,工人于沉默中传递出的力量使她深受触动,通过观察,在创作中选取局部的肖像更能刻画出工人的内在精神状态;学生王明泽站在切割钢筋的工人旁边默默观察了很久,感慨于只有亲身到现场方能体会到宏大工程背后工人们所累积的辛勤付出,这与平日观察“坐在台子上的模特”想到的完全不一样。
“当代的劳动者早已不是汗流浃背抡大锤的形象,有很多从事高科技工作的工人,就是穿着白大褂、蒙着脸在工作,而从他们的诉说里,我也能感受到新时期工人的智慧和骄傲。 ”王少军表示,新的工作场景和新时代工人形象带给艺术家视觉上的触动和认识上的颠覆,如何表现这些新形象,是当代艺术家的重要创作课题。“专注的劳动者更像是科学家,需要我们展现他们更美的一面。 ”中央美院壁画系教师白晓刚说。
“这一次我们从高科技从业者身上认识到一种新时代的美感,这种美实质是对知识无穷尽地探求,是知识发展的高级美,是人类智慧文明高科技化的理性呈现。 ” ——从劳动中发现美,用艺术的形式塑造美丽的劳动者,是像王少军一样参与此次活动的很多创作者的心声。在范迪安看来,这样的写生创作和展览活动,不仅艺术化地呈现了当代劳动者的精神风貌和首都建设的崭新气象,更弘扬了劳动精神,歌咏了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伟大品格,唱响了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时代主旋律——就像中央美院学生高义杰所阐述的—— “劳动,一份辛勤、一抹汗水、一种收获,劳动是美丽的,劳动者更是美丽的” 。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