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界艺术特展:以“迷思”贯通西方艺术史
摘要:
以“迷思”(Myth)为主题的特展汇集了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的木版画《第七封印》、小大卫·丹尼尔斯的木板油画《预言者》、欧仁·德拉克洛瓦的纸上铅笔素描《希俄岛大屠杀草稿》等23件欧洲大师绘画作品.
原标题:无界艺术特展亮相“艺术北京”以“迷思”贯通西方艺术史
中央美院教授靳尚谊观看“迷思”特展
作为国内极具影响力的大型艺术博览会,“艺术北京”在2016年走入第11个年头。本届“艺术北京”吸引了约160家画廊和艺术机构参加,展出分为当代馆、经典馆、设计馆和公共艺术4个部分。其中,经典馆展出有从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至20世纪的艺术品,涵盖西方经典油画、雕塑、古董家具、版画等。无界艺术(Boundless Arts Collection)推出的特展“迷思:西方大师作品中的形象与叙事的形式”,吸引了大量观众,有的在作品前驻足良久,有的则惊叹“这是在教科书上才能看到的大师作品!”
耐人寻味的叙事线索
以“迷思”(Myth)为主题的特展汇集了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的木版画《第七封印》、小大卫·丹尼尔斯的木板油画《预言者》、欧仁·德拉克洛瓦的纸上铅笔素描《希俄岛大屠杀草稿》等23件欧洲大师绘画作品,以欧洲古典大师艺术作品中的叙事线索为主线,时间纵跨文艺复兴初期至19世纪末期数百年历史,作品主题分别来自宗教、历史、寓言和艺术史中经典的叙事视觉语言及符号形象。
策划本次特展的无界艺术总监、艺术史学者杨好表示,“迷思”(Myth)最简朴的词根义为“故事”。这可以说是人类对于叙事的最天然的表达方式,正是这种天然的叙事手法,让“迷思”这一观念在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过程中得以整体贯通。“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被记载下来的西方艺术史在整体上呈现了继承人文主义传统的趣味。这种趣味不仅体现在对古典神话或宗教传说的大量直白追溯上,也体现在对风景、人物和符号的陈述上。这一类型的西方大师作品虽处于16至19世纪前半叶,却不能以‘古典’笼统概括。尽管如此,它们都有着讲故事的本能。”
为了能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材质中西方艺术家们所运用的耐人寻味的陈述方式,杨好向记者介绍并解读了其中的几幅经典作品。《预言者》是佛兰德画派大画家小大卫·丹尼尔斯作品中很不寻常的一幅——这张作品所描绘的人物来自于一个不属于任何社会等级的群体:吉卜赛人。这群吉卜赛人的生活方式被浪漫化了——周围的环境暗示这可能是在意大利的某处,尤其是画面左侧的石拱和被古典化的喷泉给出某种讯息。喷泉上的喷水口是守护神潘的形状。作品以一种非常洒脱自由的方式呈现在木板上,应该出自晚期小丹尼斯之手,极有可能在1660年之后。
《小受难》系列作品是丢勒第二次旅居意大利(1505—1507)之后开始创作的,其中包括36幅木刻版画和一张封面页。这是一个详尽的关于耶稣殉道以及赎罪之死的故事。这套作品不仅包括了“受难”的故事,还包括了一些《旧约》之中与救世主赎罪牺牲有关的故事以及关于耶稣年轻时的一些传说。作品于1511年第一次出版,背面印有拉丁文的文本。本系列作品除去封面页以外的全部画作都收藏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画派的著名画家德拉克洛瓦创作的《希俄岛大屠杀》,展现了1822年希腊独立战争中惨遭蹂躏的希腊人。画作被政府以6000法郎购藏,德拉克洛瓦也借此成为新浪漫主义风格的领军人物。此次展出的《希俄岛大屠杀草稿》,寥寥数笔,却极为真实,极富想象力和生命力,恰恰体现了德拉克洛瓦的素描特点。
西方古董≠西方大师画
“迷思”既代表一种展示方法,也代表着一种观看经验。为了让这些美术史上耳熟能详、犹如明星一般的名字呈现出更为新鲜的样貌,无界艺术在布展方面向博物馆看齐,无论是作品的级别,还是展览的方式,在国内艺博会上都是比较少见的。从海报的主色调到展墙,以及一系列视觉形象都采取了非常中性的色彩,力图与主题相统一。
“目前,中国市场常常混淆西方大师作品和西方古董的概念,收藏西方大师画和在欧洲旧货市场淘‘老物件’是不同的概念。古董艺术也是西方经典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博物馆级别的大师画作是和艺术史紧密相连的,这其中少了装饰性质,也少了几分对于别样文化的好奇感,而多了在艺术史这个大命题下的理解及观看方法。”杨好说,正因为如此,此次策展运用了非古典的方式,尽量避免将作品与西方古典器皿和贵族装饰画放在一起,甚至连画框都避免金光闪闪的效果,希望使观众的注意力能够最大程度地集中在作品本身。
作为国内第一家专注于收藏和推广西方经典艺术的文化机构,“无界艺术”此次虽是第一次参展“艺术北京”经典馆,却以专业的态度和开放的平台宣告了介入和推广西方经典大师画作的信心和决心。面对中国人收藏西方艺术品还极其小众,特别是对西方艺术史的研究相对落后的情况,杨好提出了自己的收藏观:收藏西方经典作品并不是“买卖”那么简单,需要很强的决策力和判断力,经验和眼光是靠实践积累的,需要勤看、勤问、勤跑、勤琢磨。除了艺术史的研究以外,对西方艺术品还需要文物的研究方法,这就需要亲眼见、亲手摸、亲自去感触才能感受到。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