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北京画院连续两年开展小幅创作系列展,意在唤起创作者们对小幅画创作的热情和创作规律的探索,也期待更多的优秀画家,兼具画大画的和画小画的能力。
原标题:咫尺应须论万里——北京画院画家小幅油画展
当下,受展览空间及市场因素的影响,部分画家痴迷于作品“气势恢宏”的效果,使得创作尺幅越来越大,甚至有“大而无物”的趋势,也让小幅画创作备受冷落。此次展览,意在唤起画家及观者对小幅油画的重新认识。
唐代诗人杜甫论山水画曰“咫尺应须论万里”,即古人在咫尺方寸之间,以“行万里路”,“搜尽奇峰”的创作方式,书写了中国独有的,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壮丽河山;而在17世纪的欧洲大陆,新兴的资产阶级国家荷兰诞生了为市民阶层服务的“荷兰小画派”,艺术家们摆脱了宫廷宏大制作和对天主教神圣题材的束缚,通过关注身边的人物、风景及静物,以平实而富有诗意的小尺幅之美在欧洲艺术史上留下鲜明的一笔。至于后来的法国印象画派,俄国巡回展览画派的诸多艺术家都以经典的小幅画创作留名画史。可见,小幅画创作尽管是小尺寸,但仍有大品格。
《中庸》里讲“尽精微,致广大”,用来形容小幅画创作非常贴切。“精微”既指画面的细节,又指画家落实到纸面的手头功夫。通常意义上讲,小幅油画的观赏距离范围在一臂之距,在这样的距离内,画家的表现能力含糊不得,绘画本领虚假不得;“广大”既指绘画内容的充实,也指画面背后的意境。徐悲鸿先生说“穷造化之奇,探人生之究竟”,尤其在艺术形式纷呈的今天,唯有将油画的意境和中国画的韵味相结合,才能做到中国油画之“广大”。
白羽平此次参展作品多集中在风景题材,他的画不仅给观者带来画面视觉的赏心悦目,更是将复杂变为单纯与简洁。这单纯与简洁并不意味着枯燥,而是画家将各种物体简化,并具体到一些基本的视觉要素,诸如形、色、肌理等最低限度的视觉符号,同时萃取的物象精华又紧紧与观赏者的各式各样的人文背景相关联,进而引起共鸣。
庄重的作品以风景画为主,这次展出的作品,分为“欧洲琐记”系列,《初秋清影》《林隐人家》和《青青池塘》。富有诗意的名字似乎已经倒映了画的影子。他善于用介于古典和现代的油画笔法,描绘静谧、祥和的风景,即便是水面,也凝固了一般,极度配合退向远处的轮廓线和滞留空中的几片云朵。
总之,绘画作品不能以大小论成就。当代绘画创作不该一味求大,制造所谓“震撼”效应,“大”也并不代表作品的力量。好画不在尺幅大小,而在于有感而发,有画意、画情和画趣,才能给人以心灵的感动。相对于大型创作而言,小幅油画的创作更利于风格、语言和材料的研究,它可以使油画家以轻松的心态进入研究与艺术创造中,它可以是洒脱率真的寥寥几笔,也可以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精美制作,小幅油画作品更应展现画家直面生活,自由而兴发的探索精神,真实地凸现画家的艺术品格。每位油画家在个人的艺术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在小幅油画上的实践和努力。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画家在小幅画中所表现出的巧妙与灵动、精致与完美,更让观赏者感受到另一番的绘画境界和艺术享受。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