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私语”由策展人凯萨琳·布勒独立策展,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全球艺术与意识形态倾向这一领域的紧张关系进行探讨。这是继2006年“麻将”展览后,通过希克先生的收藏视角,又一次将中国当代艺术在欧洲的集中展示。
原标题:“中国私语”乌利·希克收藏展将在欧洲展出
这是继2006年“麻将”展览后,通过希克先生的收藏视角,又一次将中国当代艺术在欧洲的集中展示。“中国私语”由策展人凯萨琳·布勒(KathleenBühler)独立策展,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全球艺术与意识形态倾向这一领域的紧张关系进行探讨。策展人凯萨琳从希克先生所收藏的约35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2200件作品中,按照历史、政治和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形态等不同维度挑选出71位艺术家约150件作品,届时将在伯尔尼美术馆和保罗·克利艺术中心(ZentrumPaulKlee)共3500平米的展出面积中聚焦呈现。在约150件展出作品中,40%展出作品来自希克个人收藏,60%来自希克此前捐赠给香港M+博物馆的收藏。
展览主题“中国私语”的灵感来自于一个普遍的传话游戏。人们排成一行或围成一圈,第一个人将获取到的原始信息传递给下一位,以此类推传递到最末,直至最后一位说出他所获取到的信息。而在这个游戏中,往往消息从一个人向另一个人传播时每次都发生一些变化,增加对原始信息的讹误。策展人凯萨琳认为,这个游戏恰如其分的演示了普遍口头传播上有趣的地方,就如同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一样。也正因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不断变化,使得原始信息和讹误信息交织、叠加、碰撞,产生新的话题、思考和可能性。
在策展人凯萨琳看来,中国当代艺术进入西方的轨迹恰如这个传话游戏。如何充分应对和理解中国当代艺术以及它的发展?希克先生作为这其中的探险家,从上世纪70年代首次访问中国以来,就以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切入口之一持续关注了40年。而2006年至2016年十年期间,希克先生建立了他更加庞大和丰富的收藏体系,伯尔尼美术馆希望通过展示希克收藏这十年的变化引发观者对当下全球性艺术文化的思考。本次展览分为四大主题,分别是:一“来自中国的全球艺术”(GlobalArtfromChina)、二“论传统”(OnDealingwithTradition)、三“变化的痕迹”(TracesofChange)、四“消费狂热和精神追求之间”(BetweenConsumermaniaandSpirituality)。
从2006年的“麻将”到2016年的“中国私语”,希克先生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体量不断扩大同时,伯尔尼美术馆也在这十年间不断发展和壮大,其与保罗克利艺术中心合并,展出空间的扩大使得展览具备更多可能性。“麻将”展的成功使得观者期待十年后的“中国私语”希克先生的藏品发生了何种变化?中国当代艺术发生了何种变化?虽然十年期间希克先生的藏品在世界各地举办过像“神秘字符”(SecretSigns)、“山水”(Shanshui)、“像想!”(GoFigure)等不同类型的专题性展览,但概览型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是继“麻将”后的第一次。
71位参展艺术家名单(按英文名称字母顺序排列):艾未未(AiWeiwei)、王浩然(AdrianWong)、曹斐(CaoFei)、曹恺(CaoKai)、蔡佳葳(CharweiTsai)、陈界仁(ChenChieh-Jen)、陈可(ChenKe)、陈维(ChenWei)、迟磊(ChiLei)、周俊辉(ChowChunFai)、储云(ChuYun)、从瓴萁(CongLingqi)、丁新华(DingXinhua)、段建宇(DuanJianyu)、方力钧(FangLijun)、冯梦波(FengMengbo)、何翔宇(HeXiangyu)、胡向前(HuXiangqian)、蒋志(JiangZhi)、金江波(JinJiangbo)、景柯文(JingKewen)、杨俊(JunYang)、阚萱(KanXuan)、李大方(LiDafang)、李山(LiShan)、李颂华(LiSonghua)、李松松(LiSongsong)、李天兵(LiTianbing)、李曦(LiXi)、梁远苇(LiangYuanwei)、刘鼎(LiuDing)、刘韡(LiuWei)、陆扬(LuYang)、马轲(MaKe)、毛同强(MaoTongqiang)、没顶公司/徐震(MadeInCompany/XuZhen)、黄汉明(MingWong)、倪有鱼(NiYouyu)、张鸥(OZhang)、裴丽(PeiLi)、彭薇(PengWei)、渠岩(QuYan)、邱启敬(QiuQijing)、邵帆(ShaoFan)、邵文欢(ShaoWenhuan)、沈少民(ShenShaomin)、沈学哲(ShenXuezhe)、史国瑞(ShiGuorui)、史金淞(ShiJinsong)、宋冬(SongDong)、宋拓(SongTa)、孙原&彭禹(SunYuan&PengYu)、田伟(TianWei)、王庆松(WangQinsong)、王卫(WangWei)、王兴伟(WangXingwei)、萧昱(XiaoYu)、谢琦(XieQi)、辛云鹏(XinYunpeng)、曾健华(TsangKin-Wah)、薛峰(XueFeng)、徐迪(XuDi)、颜磊(YanLei)、叶鲜艳(YeXianyan)、杨美艳(YangMeiyan)、曾翰(ZengHan)、张健君(ZhangJianjun)、张晓东(ZhangXiaodong)、赵半狄(ZhaoBandi)、郑国谷(ZhengGuogu)、庄辉(ZhuangHui)。
“中国私语”乌利·希克收藏展将于2016年2月19日至6月19日在瑞士伯尔尼美术馆和保罗克利艺术中心展出,并将在2017年巡展至奥地利维也纳应用艺术/当代艺术博物馆。
关于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
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由乌利·希克先生于1998年创办,在中国北京和瑞士琉森常设办公机构及文献库,总监刘栗溧。作为中国成立时间最早的重要当代艺术奖项,CCAA一直努力保持“公平、独立、学术”的评选原则,鼓励在艺术创作中表现优异的中国艺术家及艺术评论人。
CCAA于1998年首次颁发艺术家奖,此后每两年颁发一次,目前常设三个艺术家奖:最佳艺术家奖、最佳年轻艺术家奖、杰出贡献奖。同时,还于2007年为鼓励独立而鲜明的中国当代艺术批评设立了第一个评论家奖。CCAA作为中国艺术界的一项机构大奖,其获奖艺术家、评论家一直受到国际艺术界的关注。当中国当代艺术还处于半地下状态的时候,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就已经开始将中国当代艺术全面地推向国际,并持续在中国艺术家和国际艺术世界间搭建沟通的桥梁。
CCAA的中外评委及提名人皆为全球顶级艺术机构的艺术总监或策划人,他们为CCAA的评选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评奖的同时,CCAA还不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并为获奖者组织大型展览及出版物的发行。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强大的公共机构及学术机构将进一步成为平衡市场的核心力量,对迅速成长起来的中国当代艺术观众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