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军心中与笔端的“事儿”“角儿”“趣儿”
摘要:
展厅中,无论是雕塑、水彩还是文玩,“光头人”无处不在,或沉思、或忧虑、或期待,或天真、或严肃、或呆萌,总之当你看他,他就仿佛在跟你对话,“光头人”不仅活在作品里,亦深深驻扎在王少军的心中。
原标题:躲进小楼成一统,不成
人面桃花(玻璃钢雕塑) 王少军
穿梭于“光头人”的世界中,跟他一起发呆、畅想,一起奔跑,一起仰望天空……日前,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协、中国雕塑协会主办的“态——王少军艺术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讲述了雕塑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心中与笔端的“事儿”“角儿”“趣儿” 。
一个符号—— “光头人”
展厅中,无论是雕塑、水彩还是文玩,“光头人”无处不在,或沉思、或忧虑、或期待,或天真、或严肃、或呆萌,总之当你看他,他就仿佛在跟你对话,“光头人”不仅活在作品里,亦深深驻扎在王少军的心中。“他们的眼神中传递着我心心相通的东西,那种深沉的凝视,是一种心灵的对话。对我来讲,是内心深处某种情绪的传递。 ”
“我特别想塑造一个符号式的人,并非真实的形象,就像一个演员,像一个角色。 ”就这样,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2006年,王少军的“光头人”出场,一个从芸芸众生中冒出来的形象,让他不再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人物所局限、所困扰,可以让这个人物融入很多人的命运,或者他的态度,或者他在社会中的角色,或者他担任这个角色后受社会的干扰反映出的一种情绪。王少军说:“这是我的一个发现,也是一个创造。可以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造型,去关注、解答许多命题。 ”
“角儿”板块,是王少军的新作,集中展出其2011年至2013年援疆期间创作的大中型雕塑作品,同时穿插艺术家多年来关于人生、艺术、文化、历史、现实等多维度、多视角的思想漫游札记。“角儿”表明了王少军当下艺术创作的超然心态:并不着力于将艺术作品看做是艺术创作行为的终结,而是更倾心于关注日常体验,乃至回望过往人生经历中的参悟,更在意艺术思考过程、艺术创作过程中自我身影的投射。
心里有“事儿” ,又有“趣儿”
“事儿”板块集中展出了王少军上世纪90年代前后写实形态的雕塑作品,以单体人物肖像为主,涉及古今中外历史文化名人塑像及社会各阶层人物雕像,通过对文化名人的塑造、描写婉转地传达自己的某种理想。“40年走过来,我的艺术创作一直都反映社会、观照生活,是对社会的敏感触及,无论程度高低,我觉得是一种责任。我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人,我有一种浓重的文人情怀,一种对古代先贤思想的追寻与回望。 ”
此板块还展出了王少军在援疆期间对新疆风土人情进行写生的水彩作品。“对于水彩,我天生就有一点小天赋,在新疆就把身上这点小基因、小才能给激发出来了。我刚去时没有这个计划,到那儿以后发现不行,整天做不了雕塑就麻烦了,我想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弥补这个损失,就想到了水彩。画的尺幅都不大,平均每天一幅。回头审视这批画,真的有点窃喜。 ”在他看来,画画起到了日记的作用,天天画是为了记录生活。“我觉得绘画簿就跟小日记似的,是文字不能替代的生活积累,它既是艺术作品,也是生活轨迹,是自己的所思所想。 ”
纵观展览,可以感觉到王少军是一位“心中有事儿”的艺术家,此外,他还是“心中有趣儿”的人。“趣儿”板块集中展出王少军多年来创作的自娱作品,是他生活经历中、生命历程中最为隐蔽和私密的部分。之所以拿出来集中展示,是为了回应多年来人们对文玩把件所持的偏见,“这些文玩表面上看类似传统,却并不是对传统的缅怀和重塑,而是出于艺术家对传统的迷恋和本能,生命的本能、艺术创作冲动的本能。 ”在王少军看来,传统文玩对物的迷恋,表征着独爱此物者的一种精神取向,这种精神取向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君子必慎其独” ,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要求、一种规定。“王少军在摆件、印章等文玩上的刻画,随形而琢,因形生意,从又一个侧面展现出他对传统艺术的迷恋和将当代与传统相接的自觉。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说。
“面对世界,我并不焦灼,因为身外与我的内心是两个世界。对身外事物,我认为它是喧嚣的,而我内心却安睡在艺术的温床上,使我享受平和、淡泊和永恒。 ”在创作中也一样,王少军的作品没有在技巧上特别炫耀或者刻意追求,而是藏而不露。在他看来,如果在意就会露得很多,无论是雕塑还是绘画,他更愿意让自己的思想、情感流露于外,将技巧藏在作品内部。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