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海洋洞穴深处——水下摄影邀请展举办
摘要:
近日,由亚洲潜水运动联合会、中国摄影活动在线、北京内太空潜水俱乐部联合主办的“内太空”水下摄影邀请展带领观众潜入水下,领略摄影师们从海洋带来的独特影像。
原标题:潜入水下,看一场只听得见呼吸的展览
展览现场 王雨檬 摄
耳边是咘噜咘噜的气泡声,身体摆脱重力悬浮在水中,抬头仰望是滟滟水波,眼前是各种海洋生物的摄影作品,这是一场尽可能还原真实拍摄场景、带给观者静谧享受的展览……近日,由亚洲潜水运动联合会、中国摄影活动在线、北京内太空潜水俱乐部联合主办的“内太空”水下摄影邀请展带领观众潜入水下,领略摄影师们从海洋带来的独特影像。
展览共展出孟庆然、宋靖、吴立新、邱雷、冯严5位摄影师的水下摄影作品40余幅,他们的水下摄影作品采撷自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洋流活跃的海域,从灵动的鱼群到海底的庞然大物,多种海洋生物重新“集合”在水下,仿若一个微观的海洋世界。此外,展览还利用水下展厅的玻璃舷窗播放马来西亚诗巴丹龟冢内的洞潜纪录片,把观众带入神秘的海洋洞穴深处。
身着潜水服、携带气瓶等潜水装备置身于5米深的水下,观众要想心无杂念地观看展览,首先要有良好的身体控制力,避免脚蹼乱踢,伤及作品;其次,达到潜水员级别的中性浮力,观展时才不至于上上下下无法锁定“目标” ;另外,面镜起雾时,可能还需要一些面镜排水的技巧,以便清晰地欣赏作品。对于首次尝试潜水的观众来说,如果没有教练全程陪护,这多少有些难度。策展人冯严认为,除了作品的展示,展览承载着更重要的责任——通过尽可能贴近真实海洋世界的展陈方式,让大家体验水下世界的玄妙,用水下“初体验”引导更多的人关注、保护占据地球80 %面积的蓝色海洋。所以这绝不是一场仅仅为潜水员策划的展览,一旦观众获得了足够的控制浮力的技巧,水下展示空间将成为游乐场,观众可以尽情调整位置、姿态、角度观看作品,并能充分体验到水下摄影师拍摄照片时的状态和情境。
除了观展上的难度,水下布展也颇有难度。为了让座头鲸、鲸鲨等庞然大物和海马、海兔之类的微观生物的影像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水中,照片必须与水和谐地融为一体。据冯严介绍,摄影作品均采用防水相纸冲印,考虑到防水性能、浮力、易碎程度等因素,最终选择用亚克力板展陈作品,并用绳索坠以铅板固定作品,防止作品被水波吹飞。由于声波在水下的传播距离十分有限,布展的小伙伴们也只能依靠潜水手势和写字板在水下交流。无论从布展角度还是观展角度而言,这都是一次有难度却又感受非凡的体验,也是国内探索新型展陈空间的一次有效尝试。
早在2009年,奥地利艺术家兼潜水爱好者安德烈亚斯·弗兰克就曾在海底沉船上做过展览,还原了船只沉没前真实的生活场景。这给“80后”冯严带来不少启发,他对水下展览还有更多的憧憬,除了海洋生物,他希望今后能把和“80后”生活息息相关的展品带到水下,在水下独享宁静时,回味光阴。
从拍摄者的角度看,水下摄影的关键在于自律。在媒体见面会上,参展摄影家宋靖、孟庆然、邱雷与观众交流了他们的水下拍摄经验。进行水下摄影时,摄影家面临着生理和心理的多重考验。除了掌握必要的潜水技巧,游刃有余地控制中性浮力,稳住身体聚焦,按下快门之外,摄影家还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鲨鱼、鲸鱼等“大块头”从眼前掠过。保持克制地追拍海洋生物,就算是碰见了再难得一见的场面,比如小鲨鱼“搭乘”魔鬼鱼,都要冷静地思考空气余量、下潜深度、免减压时间等种种问题,同时还要考虑自己的拍摄行为对海洋生态的影响,理性地抉择要不要追逐拍摄对象,任何威胁自身生命安全的行动都必须果断放弃。对摄影家而言,最痛不过放弃拍摄,但有着20年潜水经验的孟庆然认为,这是一种必要的克制,水下摄影不可能像在陆地上一样,没有节制地靠近拍摄对象,不停地按下快门。随着潜水经验的丰富,克制的重要性会愈发凸显,懂得克制就懂得敬畏。
(责编:陈珍珍)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