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届摄影双年展分为三大板块,分别为主题展、收藏展及摄影书展。策展团队挑选了中国、印度、日本、以色列、沙特、伊朗、韩国等21个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摄影家作品,表现了亚洲的文化身份以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原标题:如何认识“陌生的亚洲”?摄影来回答
“亚洲”的版图和边界是怎样生成的?谁来划定的?在亚洲人的认识中“亚洲”又是怎样的形态和疆域?亚洲中的所谓“大”国又以什么样的立场和心态来描述一个亚洲的?
试图回答这些宏大问题的不是国际关系的学者,也非针砭时事的评论家,而是一群摄影师。10月15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的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就以“陌生的亚洲”为题,试图打造一个由问题主导的双年展。
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现场
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顾问,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担任艺术总监的此次双年展,着眼亚洲,策展团队包括长谷川佑子、尼莉•戈伦、秦伟、蔡萌、段君,学术研讨主持为王春辰。
王璜生曾在2006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首届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上指出,亚洲的地缘概念与主体政治意识,总处在模糊多样、同时自卑与自大的双重性之中。
顾文甲(中国)《盲区》
Gohar Dashti(伊朗)《无题》 2013年
George Georgiou(英国) 《Fault Lines book》
Farzana Hossen(孟加拉)《挥之不去的伤痕》
不过,对于“陌生的亚洲”这样庞大概念的思考与诘问,一个国际双年展能否回应?是否赋予了作为艺术门类的“摄影”过于沉重的负累,以及人们欣赏摄影艺术的视觉与思想负担呢?王璜生这样回答:恰恰是“摄影”这样一种具有社会人文及现实记录的承担,和艺术家个人表现立场的艺术方式,可能更直接而敏感地记录和表达我们的所观所思,可能提供一种观察和思考亚洲现实的视觉呈现。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1月29日。
Aviram Valdman(以色列)《Sinkholes, Dead Sea》 2008年
(责任编辑:魏婕)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