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建馆5周年之际,省博特别推出《千年风雅——馆藏宋元以来绘画精品展》,首次集中展示馆藏重要的中国绘画作品,其中许多件作品都是首次与观众见面,之前未曾展览或者出版,可谓是“镇馆之宝”大展示...
《群峰晴雪图》(局部)
这件作品还有一项了不起的地方是,它的年代是确定的。通常我们说古代书画的断代,如果没有在题跋或者作者年表中明确表征,就只能大约断一段时间区间,而这件《群峰晴雪图》虽无作者名款,但却有“熙宁辛”三字,据此可推出绝对年款乃1071年。而年款书于树缝山石间,则是沿袭唐人“小字藏树根石”之风,同时也印证“至宋始有年月纪之,然犹是细楷一线,无书两行者”。
《群峰晴雪图》(局部)
此画乃广东藏家吴南生所捐赠,书画鉴定家谢稚柳在诗堂中题识,称“此图风格特为温润,为北宋所罕见”,是广东省博物馆绘画收藏中最早的作品。
存世最早的广东画迹——颜宗《湖山平远图》(明)
绢本设色,纵30.5厘米,横511厘米。
这件长达五米的长卷,是目前所见存世最早的广东画迹。
气候的潮湿对于书画收藏来说真是件大麻烦,在广东,明代之前的画家难以有画作流传,现在可以考证的年代最早的广东画作,就是这卷《湖山平远图》啦。
跟颜宗同时代的江南画家一数一大把,而他则硕果仅存——目前可查的岭南当时画家还有陈琏,但是作品并没有流传到今天。《湖山平远图》不仅是可查证的最早的广东画家作品,也是颜宗至今为止可以确定为真迹的唯一作品,历史、学术意义巨大,实在是弥足珍贵。
颜宗是广东南海人,30岁中举当官,曾出任福建邵武知县,为政清廉,视救荒悯旱为己任,造福邵武百姓,是个好官。虽然身处岭南,但颜宗的山水画受北方山水影响,画风也受宋元画家影响,初学元代黄公望,后师宋代李成、郭熙,作品代表了明代早期岭南山水画的主要成就,与当时的画坛主流相应合,即使在全国也享有盛名。
前面说《群峰晴雪图》是高远构图,那么《湖山平远图》卷就是典型的以平远取景,表现江南农家耕耘、渔樵、行旅的生活情趣。作品兼融北方山水画风于南方画中,在平淡中显示出挺拔、雄奇之态,我们从画首(右侧)开始看,长卷的走势起偏,平叙之后是一个小高潮,接着回旋顿挫,再接一个高潮,迅速下落,向画尾远远延伸,目送不见,余境悠远。人物点缀其间,或耕作、或渔获、或荷薪、或行旅,造型简洁而生动。右侧城门之外的织网打渔的南方生活,让作品增加了生活情趣,从画法上分析,乃典型的宋人笔意。
陈栒介绍说,据近年来最新的研究认为,从画面右侧是宝塔与左侧城门的位置关系来看,这张作品很可能是描绘福建邵武县的景色。
这张画曾经被岭南名家风雨楼主邓秋枚所鉴藏,后来又曾流入上海徐伯郊家中,并随徐氏到了香港,在上个世纪60年代被收购回流,现藏广东省博物馆。卷首钤朱文方印“畏斋”,卷尾款署“南海颜宗写湖山平远图”,并钤朱文方印“颜宗”及白文方印“学渊”(颜宗字学渊)。
命运最坎坷的省博藏珍
——吴伟《洗兵图卷》(残卷),(明)
纸本墨笔,纵31厘米,横597厘米。
吴伟是浙派的代表画家,继戴进之后的浙派盟主,同时也是江夏派的创始人,在当朝和后世地位都很高,今天不管咱们研究浙派还是研究明代绘画,这个名字都绕不过去。
说起来,吴伟也是有意思,他这个人性情憨直豪放,从来不听批评,却能在锦衣卫里工作,明孝宗时职“锦衣百户”,并赐“画状元”印,被时人称为“奇哉伟国朝画者之冠也”。他最常用的是以粗犷、豪放的线条表现山水人物大画。在吴伟的传世作品中,白描人物画并不多见,目前所见最具代表性的是作于成化甲辰(1484年)的《铁笛图卷》(上海博物馆藏)和这幅《洗兵图卷》。它成为我们了解吴伟早期白描画艺术特色的重要作品。
从题款中,我们看到,这件作品是吴伟37岁时为明代着名收藏家黄琳所绘,描写天兵神将在云气雷电中手持兵器的场景。所谓“洗兵”是“洗兵之雨”的典故,典出汉代刘向的《说苑·权谋》,是说武王出师遇到大雨,认为是天神洗刷兵器,大捷之兆,后来果然灭商统一,止戈天下。后人就用“洗兵”来喻战争胜利。北宋画家李公麟曾作过白描《洗兵图》,吴伟这张是临摹李公麟来的。虽然该卷是临摹李公麟作品,但就其用笔、线条及画风,已深得李公麟笔意而不乏己意,使其无可争议地成为“浙派”绘画的代表性经典作品。
然而,这件作品的命运多舛,简直堪比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在朱万章《苏庚春征集书画解读》一文中,我们得知,黄琳得到这件作品并钤印之后,邀请同时代着名画家沈周等一同欣赏,并且留下印鉴。流传到清代,这件画卷首先是到了高士奇手里,之后又进入清宫内府鉴藏。在两卷《洗兵图卷》中,分别钤有三朝皇帝的收藏印。它们分别是:乾隆的朱文方印“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和朱文椭圆印“御书房鉴藏宝”;嘉庆的朱文椭圆印“嘉庆御览之宝”;宣统的朱文椭圆印“宣统御览之宝”、朱文方印“宣统鉴赏”和朱文长方印“无逸斋精鉴玺”。曾经着录于《石渠宝笈初编》。
民国以后,宣统(溥仪)以赏赐名义从故宫偷运出大量内府所藏书画,其中便包括完整的吴伟《洗兵图卷》,分别着录于《故宫已佚书画目》和杨仁恺的《国宝沉浮录(故宫散佚书画见闻考略)》中。据朱万章研究,在民国时期的流传中,《洗兵图卷》被分裂为两段,其中后半部分一段被着名画家和收藏家陈半丁(1877~1970年)于1947年购得,成为后来的粤博本;前半部分一段则再次入藏了北京故宫博物院,成为后来的故宫本。不过学术界对此仍未得出统一结论。
在粤博所藏的这一段残卷《洗兵图卷》中,陈半丁有题跋:“八载沦陷,复遭内乱,日人退出沈阳之初,内府所藏珍物摧毁何可胜计。是卷尚得保留一半,亦云幸矣。丁亥秋月,半丁老人”。后来陈半丁又在残卷的引首题字:“劫后余珍”。
到了1962年2月,由广东省书画鉴定家苏庚春和时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魏今非经手,以时价2600元向陈半丁购得此画。从此,该卷入藏广东省博物馆。
关于吴伟《洗兵图卷》的鉴藏流传过程,可折射出明清以来书画收藏的流变及其所经历的世纪沧桑。
(责任编辑:王三秀)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