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建馆5周年之际,省博特别推出《千年风雅——馆藏宋元以来绘画精品展》,首次集中展示馆藏重要的中国绘画作品,其中许多件作品都是首次与观众见面,之前未曾展览或者出版,可谓是“镇馆之宝”大展示...
原标题:千年风雅:广东省博物馆镇馆之画大起底
第一龙图——陈容(南宋)《墨龙图轴》
在悠久而灿烂的中华美术史上,中国绘画历代名家名作迭出,历经数千年沧桑长盛不衰,虽历经多次流派趋异风格嬗变,而始终具有着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在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建馆5周年之际,省博特别推出《千年风雅——馆藏宋元以来绘画精品展》,首次集中展示馆藏重要的中国绘画作品,其中许多件作品都是首次与观众见面,之前未曾展览或者出版,可谓是“镇馆之宝”大展示。
展览包括了从宋代到近现代的69件(套)馆藏绘画精品,时间跨度长达百日,一直延续到2016年1月3日。充裕的展期、期间多种多次的导览活动以及学术讲座,让观众可以静下心来仔细欣赏这些难得一见的珍品,从美术史的角度进一步了解宋元以来中国艺术千年发展之概貌,掌握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绘画演进之历程,感受千年以来中国绘画艺术多样的美。
中国的绘画简称“国画”,因用朱红、青色居多又称“丹青”,它植根于华夏文化的沃土之中,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原始岩画、彩陶画、帛画开始,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在各类画科中,人物画最先发展起来,于魏晋时期完成了其艺术的自律性,作为成熟的艺术样式在画坛占据了主导地位,到了宋代,随着文人“澄怀观道”的需要,山水画、花鸟画逐渐取代人物画成为画坛主流。
尤以明清时期绘画与岭南地区绘画收藏最为丰富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广东省博物馆图书馆副主任陈栒告诉我,自20世纪50年代筹备建馆开始,广东省博物馆一直很重视中国书画文物的搜集与整理。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人的经营与努力,先后通过接受捐赠、调拨、购买等多种方式,征集了大量优秀的中国书画藏品,至今已达万余件/套。这其中大部分为宋元以来的历代绘画精品,尤其是以明清时期绘画与岭南地区绘画收藏最为丰富。“千年风雅——馆藏宋元以来历代绘画精品展”的举办,既是广东省博物馆对半个世纪以来馆藏绘画的梳理与检阅,也是增强观众和读者对中国绘画艺术的理解与认知。
那么,在这上万件书画藏品中,展方是如何筛选出展览中与观众见面的这69件作品的呢?陈栒说:“此次展览注重从绘画史的角度去权衡考量,选出的作品都是在绘画史上有一定影响力与代表性的。同时平衡各个地区、不同流派,力争尽可能多地展示中国绘画艺术的不同风貌与多样特点。”
展览分为宋元、明、清、近现代四个部分。宋元部分一共展示了7件作品,数量虽然不多,却可以让观众从了解到宋元发展之大略;明、清、近现代部分按时间为线,展现画派纷呈,名家辈出的艺术状态。不仅有明清宫廷画家以及浙派、吴门画派、华亭派、“四僧”、“四王”(上期艺术周刊介绍过这八位,读者朋友们还记得吗?)、金陵画派、扬州八怪、海派、京派等各个流派代表画家的精品力作,还有广东地区画家林良、张穆、居巢、居廉、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等着名粤籍名家的代表作品,基本上囊括了明清绘画史上绝大部分画派及其代表画家,足以勾勒出一部色彩斑斓的明清绘画图卷,也可以从中窥见广东绘画发展之一斑。
配合展览推出一系列文创产品
省博陈列展示中心设计师徐颖全程负责了此次展览空间的设计,她告诉我,这次展览在展示方式上下了很多功夫。不仅在展厅中复原了文人书房与庭院的景观,而且用漫画、多媒体等形式对展览进行了补充介绍。例如,在展厅门口有一幅漫画版的“《洗兵图卷》流传过程”,将这幅命运多舛堪比《富春山居图》的珍贵作品辗转传承的过程介绍给观众,效果很好。
配合展览,广东省博物馆还将在10月上旬举办《传承与变革——宋元以来绘画学术研讨会》,届时将汇集中国内地及港、澳在中国绘画史研究领域有卓着贡献的专家学者共同分享和探讨最新的绘画研究成果。研讨会全程向公众开放。
展览期间还将推出“墨迹寻踪、收卷天下、点画寸心、画里乾坤”等一系列适合不同年龄观众的教育活动、讲座、专家导赏。
此外,配合展览还推出了一系列的文创产品,有根据鲁治的《百花图卷》设计的百花图冰箱贴、零钱包、杯垫、纸胶带,根据陈树人的《淡黄杨柳舞春风图轴》、李可染的《牧牛图》设计的文件袋;从鲁治的《百花图》和赵之谦的《蔬果花卉册》找寻灵感设计的异形便签;有根据目前所见存世最早的广东画迹明代颜宗的《湖山平远图》设计的连体明信片;根据华岩的《金屋春深图》设计的团扇,根据居巢的《花果轴》、李可染的《牧牛图》、华岩的《金屋春深图轴》、陈树人的《淡黄杨柳舞春风轴》设计的手机壳等等。
看名画
此次展览珍品太多,这里先为大家介绍四件“第一”之作,更多亮点,请到广东省博物馆三楼书画厅自己寻找唷!
第一龙图——陈容(南宋)《墨龙图轴》
绢本墨笔,纵205.3厘米,横131厘米
走进展厅左手第一件作品,就是这件威武雄奇、气格宏伟的墨龙图。此作品被专家认为代表了南宋时期画龙的最高水平。我们都听说过古代“叶公好龙”的故事,也知道南朝画家张僧繇“画龙点睛”墨龙破壁而去的传说,但现在能够见到的早期龙画真迹,当推南宋陈容的龙了。
陈容的籍贯有福建与江西两种说法,官至朝散大夫,因为擅长画龙而名重一时,现存世的作品大多散落在海外,如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九龙图》等。历来为研究者所最重视的,基本以《九龙图》与这件省博藏《墨龙图》为主。
这件《墨龙图》气格宏伟,笔法雄健,据研究是陈容晚年创作的精品,也是陈容传世作品中罕见的鸿篇巨制,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度被誉为省博镇馆之宝。作者采用写意之法来画龙,完全迥异于宋代花鸟画准确、严谨的表现方式,这当然是因为作者选择了一种没有实物借鉴的创作题材,让他有理由不受拘束地率性表达。
两米多高的图上,一条墨龙腾云驾雾,昂首瞋目,张牙舞爪,极其威武雄奇。勾笔劲健,而渲染的墨色,既有龙身的细笔积染,又有云气的粗笔涂抹,所谓“泼墨成云,噀水成雾”。陈栒介绍说,传说陈容画龙必先喝酒,到半醉时大叫一声,脱下头巾蘸墨,在绢上信手涂抹出龙形,再用墨笔勾画,或画整条龙,或仅画一爪一首,云雾蒸腾,时隐时现,似乎画家漫不经心,却都归于神妙之中。
近年来也有研究者认为,陈容以头巾涂龙也可能是受到时代与工具的限制。这样巨大的龙画,用南宋现成的毛笔表达起来就太受局限了,所以他只能先用头巾之类的大块布料濡墨挥洒,烘染出云气与龙的大体姿态,再换细笔勾勒龙身。这听起来也有一定道理,因为当时纺织能力的限制,无法制造出这么宽的绢来,这件墨龙图其实是绘在两幅并起来的绢上的。可见工具材料对艺术家的限制的确存在。至于真相如何,在有进一步考古或文献发现之前,观众不妨自由心证吧。
虽然画中只是一条墨龙,并没有绘背景,但那翻江倒海的动态,让人眼前恍然天风海立。画面右下角有陈容自题的诗句:“扶河汉,解华嵩;普厥施,收成功;骑元气,游太空”,到了陈容这里。龙已经不再是传说中大禹治水时遇到的与人为害、象征自然之力的“龙”,不再是战国时期帛画中描绘的受人驾驭的“龙”,而成为一种堂堂正正、胸怀宽阔、威武自强、无坚不摧的精神的化身。
花絮:
既然前面说到了“一度被誉为省博镇馆之宝”,就顺手来八卦一下好了。
之前这件作品被选为广东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候选藏品。但是在2010年《墨龙图》在网友投票中爆冷落选了十大广东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仅排在了11位。时任广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的朱万章告诉媒体:不少入选前10名的文物都是本地出土,算是体现了一种地方特色,可能投票网友以广东人为主体,他们有“乡土情结”。“我最诧异的是,《墨龙图》仅排在11位,这种结果代表了网民们的倾向,大家可能会比较喜欢雅俗共赏的东西。”
时间最早的省博馆藏书画作品
——《群峰晴雪图》(北宋)
绢本设色,纵114厘米,横48.2厘米,为吴南生先生于20世纪90年代捐赠。
前面那件《墨龙图》虽然很帅但是不是宋画的代表性风格,这件《群峰晴雪图》却是典型的宋画了。
《群峰晴雪图》
宋代是中国写实绘画的全盛时期,画家通过对精神状貌、人物情节、意境情趣等方面的高度提炼与写实,突出地反映广泛的现实生活内容。美术史家高居翰先生曾说,宋画的感觉就像艺术家平生第一次接触到了自然,用敬畏的心情看着这个世界,他们对山水的感受特别深透,视野特别清晰,这件作品也体现出来了这样的特点。
这件北宋《群峰晴雪图》以雪景为主题,描绘皑皑白雪覆盖下的北方山川美景,采用高远的全景式构图,配以留白、皴擦、烘染,将作者的视觉印象转化成具有连贯性、整体性的雄浑、博大、庄重的雪景山水图。画面层峦叠障、布置茂密,状物高于达意,充分彰显北宋山水画的典型风格。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