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年来,很多中国藏家已经不再将艺术品作为快进快出的短线投资,而是更多的参与到艺术的各个环节,建立独特的收藏体系。上海的两位藏家,郑好和周艟接受采访,谈到了他们对于艺术收藏的构想和期待。
原标题:收藏= 买买买?两代中国藏家告诉你,有钱如何更有范儿(组图)
9月的上海进入“艺术展览会季”,2015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正在举行,9月11日上海艺术影像展也将开幕。当代艺术越来越多的进入公众的视野,艺术市场正空前活跃,中国藏家的身影更多的出现在了国际的艺术活动中。近年来,很多中国藏家已经不再将艺术品作为快进快出的短线投资,而是更多的参与到艺术的各个环节,建立独特的收藏体系。上海的两位藏家,郑好和周艟接受采访,谈到了他们对于艺术收藏的构想和期待。
“我大概知道自己小时候的样子,所以当看到‘小海军’这张画的时候,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周艟谈及12岁时看到张晓刚的作品仍记忆犹新,“就是一个小肥仔,穿着海军制服,特别有那一代人的情结,但是小孩的面孔是凝固、严肃的。”这是他第一次与艺术品产生微妙的“缘分”。
周艟并没有把这幅“小海军”带回家,而在另一位藏家郑好的酒店里,张晓刚同一系列的雕塑作品被放置在大堂一角。“小海军”的左侧,是达明安·赫斯特的《剧痛 圣徒巴塞洛缪》,右侧的酒吧里挂着张巍的《人工剧团》系列。艺术酒店是郑好多重身份的写照,“我就是个骨子里有浓厚艺术细胞的商人。”他这样形容自己。
郑好7岁开始学美术,随后进入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后开展与艺术不相关的商业经营,拥有自己的企业、地产和高级酒店。1999年他开始收藏艺术品,收藏名单上的艺术家包括在当代艺术史上拥有重要地位的博伊斯、达明安·赫斯特、草间弥生和中国的陈逸飞、张晓刚、徐冰等等,数量之多可参考2012年12月上海美术馆关闭前的“中国表现艺术展”,所有展出的艺术品均为他的私人收藏。此前,余耀德美术馆、龙美术馆(及西岸馆)、震旦美术馆等都因私人馆藏丰富而备受关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郑好表明了做私人美术馆的愿望,并已经开始筹建昊美术馆。“我要慢慢完成从藏家到美术馆创始人的蜕变。以前我用藏家的品味建立收藏体系,未来要根据学术的体系来做。”郑好表示美术馆有自己独立运作的团队,会与其个人收藏、艺术酒店的经营分开,但他并不避讳谈论艺术和商业的关系:“未来希望能做一些创新项目,能更好地利用商业与艺术的关系,商业离不开艺术,艺术也一定离不开商业。”
目前他创办了艺术项目Art Project ZC,在上海开了一家西餐厅,利用内部空间做艺术品的展示和推荐亚洲新人艺术家。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周艟刚刚从印尼艺术博览会回来,他坚信亚洲艺术家的作品是“潜力股”,正处于上升和崛起的时候,值得去挖掘和收藏,“这些藏品能向整个世界、向西方去证明你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节,这是未来我很期待的。”
对周艟来说,他已不再是简单地去拥有艺术品,而是参与到与艺术相关的各个环节中。郑好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尝试,他期待美术馆有更大的公共展览和艺术教育作用,再花十年、十五年或更久去丰富收藏体系,令其更具说服力。
上海艺术影像展Photo Shanghai 展览信息:
公众开放日: 9月11日 9月13日
场地: 上海展览中心,上海市延安中路1000号近铜仁路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