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展览资讯 > 正文

吕云所中国画遗作展及捐赠仪式的“太行浩气”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5-07-28 来源:中国艺术报

摘要: “太行浩气” ——吕云所中国画遗作展展示了其艺术生涯早期即1962年创作的风情组画《漳河畔》 ,以及中期的《太行风情》和《律动系列》等。


  原标题:吕云所:从“太行的笔墨”到“笔墨的太行”


  太行浩气  吕云所

太行浩气  吕云所


  “不作阴柔、小巧、纤弱的咏叹,不是即兴小诗和靡靡之音” ,追求“大自然的深沉、雄壮、浑厚、凝重、博大、如交响乐般的阳刚之气” ——山水画家吕云所将这样的审美追求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也让这种气质渗透在他的巨幅作品中,渗透在他的山形和笔墨之中。日前,由中国美协、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天津美院共同主办的“太行浩气” ——吕云所中国画遗作展及捐赠收藏仪式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览展示了其艺术生涯早期即1962年创作的风情组画《漳河畔》 ,以及中期的《太行风情》和《律动系列》等。在这其中,他的“黑色太行”是最为人所熟知的创作——上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吕云所探索的“黑色太行”系列,表达了一个艺术家对太行故土及太行所孕育的民族文化精神的深沉爱恋;其画风朴厚坚实,笔墨苍劲老辣,构图雄伟壮阔,气象博大凝重深沉,太行风情在他笔下体现得淋漓尽致。

  《夜走太行》作为吕云所的代表作品,将传统山水“聚气合虚”的妙理在画面中进行了独到的理解与运用:这幅画上的气并非流动飘忽的云气,而是山陵石面上如剑气般闪动的寒光,洒在谷底山道上的皎洁月光、周围深暗昏黑的夜气将其衬托得格外醒目;一队驮驴负载行进于这片虚白、洞照的天地之间,不仅饶有匠心地点出“夜走”的主题,也成功地展示出静谧中的动意和生趣。水墨的深厚韵味和玄冥意象,在月色的映衬中趋向升华,使人联想到岁月悠悠、千古无垠。在明与暗、静与动的对比中,这深沉阔大、倔强挺拔的太行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水乳交融的联系端现在观者面前,不觉将观者带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而另一件重要作品《太行浩气》则以石鼓般的圆厚造型和钢浇铁铸般倔强山脊的博大走势,表达了太行的坚实挺拔、凝重沉厚、震古链今、直冲霄汉的宏伟气魄和英雄般的阳刚之气。这一时期的作品实践着在纯水墨的氛围中既“厚”又“透”的积墨艺术语汇;他从传统笔墨入手,将对太行的体悟与人生感受,通过笔墨与构成语言的整合,将心中太行的内在张力及生命力加以尽情表现。

  “吕云所先生晚年仍在艰辛的艺术道路上笔耕不辍,孜孜以求,完成了从‘太行的笔墨’到‘笔墨的太行’的艺术转化,其中国山水画写意精神得到了更高层次的体现;他承载了一个民族美术家一生的生命体悟和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刻认知与解读。 ”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表示。上世纪90年代之后,吕云所努力于由“积墨太行”向“写意太行”的跨越,钟情于传统笔墨文化“写意精神”在太行中的体现与探索。其中“写意太行”系列是吕云所晚年回归以笔墨为独立审美的创作,使观者感受到笔墨的干湿浓淡,笔墨的抢眼刺激着一任书写直抒胸臆的创作状态。“吕云所的太行作品,自然与其生于斯长于斯的山缘有关,也与这位阅历不浅的画家对太行的再认识有关。曹孟德‘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的豪吟,现代抗日英雄们‘我们在太行山上’的战歌,还有当代人对天人合一哲学的觉醒,无疑又是他从理性上把握太行山魂的认识和化合,升华了太行作品的精神内涵。 ”评论家刘曦林说。

  吕云所生前变法“新作”之一的《太行柿上》更能说明这一点——他自认为过去“黑色太行”过于肖似,制作时又“其求近苦,为造物者役” ,所以在创作“云开太行”系列时,在保留太行的雄风气势的同时,更强调笔墨的抒写性,强调了笔墨的随意与超然,意在凸显大自然苍茫、远古、高耸、沉厚的野性美,展现古典笔墨与现代精神的生命律动。“看多了那种从主观到主观的纯符号艺术,在长期的审美疲劳之后,看到这种面对宏观、参照原来物象再走向主观、从而推向极致的作品,更有一种新的、耐人寻味的感受与震撼;不是让人一望而退的东西,吕云所的画给我的就是这种感觉。 ”艺术家陈丹青说。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