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李师介绍,今年的这次展览是2011年个展主题“万物存在于浮动”的延续和新的探索,作品将通过科学的艺术表达和艺术的科学呈现,通过多媒体、互联网以及声、光、电及最新的科技成果,表达和升华当代的艺术之美。
原标题:用心探索艺术之美
5月26日晚,“艺术与科学——李师当代艺术展”在长沙举行。这场别开生面的当代艺术展,将艺术的浪漫与科学的严谨连接,用不同的视角表达时间与空间这一永恒的主题,在湖南当代艺术圈内引起极大反响。
作品在海外引起反响
李师,26岁,生于长沙,初学在广州美院附中,15岁赴美,游学于华盛顿、洛杉矶、纽约。
在赴美前,李师在广州美院附中主攻专业是西方油画。来到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后,开始在这所世界顶尖的艺术学院里全面接触当代艺术的新课程。电脑编程、机器人编程、噪音音乐制作、时间艺术、造机器人等等,这些新奇又操作性极强的课程,让初来乍到的李师觉得特别好玩。求学的几年里,他与同学们乐此不疲地玩,还玩出不少新花样。也是在那段求学生涯里,对高科技的大量接触,让李师对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联产生兴趣,并开始探究科学的艺术表达和艺术的科学呈现。
2009年夏天,在洛杉矶有机画廊,他创作的作品《科学中没有意义形成意义》利用激光穿越一席透明薄膜形成有规律的扭曲层,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在2009年的毕业展上,他以进度层和时间为主题创作了《泡主义》——气象气球递进画面,反光物扭曲形成磁场牵系着水和电。这一作品,再次引起反响。当年,李师以优异成绩从罗德岛设计学院毕业,并获得“校长荣誉学士”之殊荣,成为这所百年名校的第一位亚裔毕业生。
回国后,李师在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信息研究中心工作了近3年时间。良好的中国文化背景和最前沿的西方艺术熏陶,使李师致力于探索艺术与科学的关联,通过艺术性来表现科学认知,用科学的改变来升华艺术之美,以此找寻当代艺术之美的新形式。
搭建中西方艺术桥梁
在国内,让李师首次显身手的当属上海世博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他抓住机会,回国参与了“海宝来了”剧场的光影演出设计,并参与湖南馆“都市桃花源” 中的魔比斯环多媒体影视设计制作,在循环流动的情、景、人一体化演绎方式上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些都是其对如何融合艺术与科学之理念的一种现实尝试,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获得了广泛的赞誉。与此同时,他积极关注中西方艺术之对接,将东方的艺术展现到西方,用西方的艺术表现手法呈现东方元素,为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接轨构筑桥梁。
2011年,他回到家乡长沙并举办了当代艺术个展,这次个展上,他制作了一个巨大的类天体空间装置艺术模型,首次以艺术的表现形式诠释了“万物存在于浮动”的科学概念。用风充起天体的圆锥,穿过云层、天体甚至空间,模拟出中国古代“九重天”的意象空间,创造出一种新的万物浮动天体模型,使受众如置身天体之间,从而达到超现实梦幻般的效果,指引观众对天体乃至宇宙产生新的认知思考,给观众以充分的臆想,从而达到情景一体,物我互联互动的新的艺术境界。这一新颕作品使人耳目一新,引起了艺术家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李师介绍,今年的这次展览是2011年个展主题“万物存在于浮动”的延续和新的探索,作品将通过科学的艺术表达和艺术的科学呈现,通过多媒体、互联网以及声、光、电及最新的科技成果,表达和升华当代的艺术之美。将用绘画、摄影、影像多媒体以及电脑与手机的互联互动,拓宽人们的艺术与科学认知,把西方先锋艺术的表现手法注入更多的东方元素,使其回归自然、回归现实。
此次展览展出了一个用透明薄膜创作的长4米,高4米,宽6米的类蛋白质分子结构模型,让大家直观感受生命基本元的存在,并试图通过生物基因原理诠释其对现代生物以及人的结构理解;通过基因原理的应用对生物产生的改变,对社会物质结构的改变,映射到其社会阶层的改变,使社会发展产生艺术性的变化。
艺术与科技完美结合
不同于以往展览的是,此次展览李师摒弃了高技术性和高难度,更多的是体现人文主题。他试图通过有较高捕捉性的新闻纪实图片,把如同分裂原子般的零散、突发事件聚集在一个点上,在兼具发散性和结构性的同时,展现出事件发生给世界留下的痕迹,引人深思。为了筹备这次展览,李师准备了大半年,其中主要精力放在展览图片的挑选上。从他拍摄的上万张图片中挑选了10余幅作品,多是大家熟悉的内容,通过视频、幻灯片、图片等形式,向观众阐述创作动机和表现主题。把观众从宏观的对宇宙的认识牵引到微观的对生物个体和社会的认识,从两个极端的角度去引导使受众思考,得到启示,以改变我们对神、对世界、对社会、对自身的认识。
业内人士表示,此次当代艺术展可能并不完善不全面,不能很好地被理解和接受,但却给湖南当代艺术提出了新的命题,能引起艺术家们的思索,极具现实意义。
对于未来,李师则表示,他将继续加强在信息科技方面的深造,尤其是生物和物理两个领域,以利逐步将艺术慢慢渗透到科技,让艺术为科技发展带来启示和推动。“科学和艺术是分不开的,科技离开艺术的话,就没有了想象力和发展的空间,不可能延续。科学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两者都是艺术所供给的。艺术和科学是人类的两大创造性工作,这两者又是服务于人类福祉的。二者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展览现场,李师向观众讲了一个小故事:爱因斯坦推崇西方的古典音乐,对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尤其酷爱。爱因斯坦还擅长小提琴的演奏,有时他还会与另外一位量子物理学家普郎克合奏,在音乐声中,他写下了优美的质能转化公式E=mc2,描绘出他骑着光束旅游宇宙的风景。
李师希望,在未来实现“中国梦” 的前进道路上,能有更多的中国人,将艺术浪漫的想象力和科学严谨的创造力完美地结合起来。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