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4月18日,“若声——刘若望、胡声平作品展”在京开幕。展览汇聚了刘若望雕塑作品130余件、胡声平综合材料作品40余件。将持续至6月10日。
原标题:刘若望胡声平作品抒发“若声”情怀
汇聚了刘若望雕塑作品130余件、胡声平综合材料作品40余件的“若声——刘若望、胡声平作品展”定题“若声” ,意为“若隐若现、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此为展览所要传达的艺术氛围,亦嵌入本次展览的两位艺术家刘若望与胡声平的名字。作为北京市朝阳区规划艺术馆在2015年的第一季艺术展,此展于4月18日在京开幕,展览将持续至6月10日。
展览展出了艺术家刘若望历年来创作的《车马仪仗队》 《高山流水》 《原罪》 《渡渡鸟》等多个系列的雕塑作品。《车马仪仗队》系列用仿出土文物的形式创作,重现阅兵部队,凝固了历史上浩荡、辉煌的一刻,旨在体现中国文人的一种特殊历史观和人文情怀; 《原罪》系列中,众多抬头仰望的猿人象征远古文明的发祥兴起,如今高度文明换来先进的物质文化,但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却在不断被破坏,猿人苍茫的眼神单纯的面孔期盼这一切被纠正,迈向光明;而《高山流水》系列,则有寻找知音之意,刘若望用“高山流水”来传达自身对中国传统精神的敬意,以及他在当下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尴尬处境的一种自省和表达。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田青认为,刘若望的很多作品以阵列方式排布,有着“同样的规模,同样的大气磅礴,同样的震撼力” 。他的创作有着惊人的力量感和表现力,其作品自始至终都充盈着陕北特有的朴素、宽广、殷实的情怀,促使观众由观照而生哲思。评论家殷双喜认为,刘若望提供了一个具有公共性的雕塑与环境的共同体,通过这个共同体,每个人把他们的存在与历史相联系,获得他们在历史及社会中的位置。
本次展览的另一位艺术家胡声平利用纯手工造纸,使其作品风骨魁奇,他的作品是中国传统纸上艺术的特殊延续,他用自己造的纸使其艺术作品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这种材料的有机结构标志着生命最小形式的发现,它很像树皮和动物的皮,同时也像一幅从太空俯瞰的地球全景图。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