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由厦门上古文化艺术馆、厦门正言文化艺术机构与北京云居寺文物管理处合作举办的“古刹佛影”宋代木雕造像展,已于3月28日在云居寺释迦殿南配殿隆重开幕。
张雄艺术网讯 由厦门上古文化艺术馆、厦门正言文化艺术机构与北京云居寺文物管理处合作举办的“古刹佛影”宋代木雕造像展,已于3月28日在云居寺释迦殿南配殿隆重开幕。
此次造像展共展出了37尊保存完好、造像精美、艺术价值极高的宋代木雕。佛的慈悲、菩萨之美,借木雕形神兼备的表现出来,使观赏之人有“看似动、形似渺、实则静,望似神、近似人,实则像”之感,可深深触动每位观者的审美理念,感受到木雕的魅力、造像的神奇、宗教的情怀。最特别要属展出的两尊自在观音像,姿势相似,但神态却截然不同。其中一尊是木雕彩绘自在观音像(宋代 公元960年—1279年)右手下垂,双目微合,裙摆飘逸,线条流畅,神态自然放松。而另一尊木雕彩绘自在观音坐像(宋代 公元960年—1279年),双目亲和下垂,左手自然搭在膝上,但手指微翘,似乎在为如何拔除众生苦楚在静静思索着。另外,还有一尊高110厘米的佛头像(宋代 公元960年—1279年)。双目微合,俯视众生。佛像是用木雕髹漆工艺所制,在黑色大漆外层贴了一层金箔,为表现双眼灵动,眼珠部分特别用黑色琉璃珠镶嵌。因年代久远,金箔已剥落斑驳,反而为佛像增添了一种古拙之美。37尊木雕造像皆俊逸灵动、极富神韵,每一尊佛像的静态美中又有着细微的神态变化,反映出宋代木雕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盛唐以后,佛教造像艺术渐趋衰没,唯有宋代木雕佛像别开生面,工绝数代,后无来者,故为后世所珍。又因木质受制于气候、环境,最易腐烂、受损、烧毁,轻巧能移,也易毁难存,故宋代木雕佛像,流失最为严重,少见于世,尤为珍贵。此次展出的37尊木雕造像神态各异,雕刻艺术生动传神,璀璨夺目,具 “静谧之美”、“自在之美”与“动静之美”,堪为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之瑰宝。
北京云居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400年前的隋末。寺内珍藏着被称为“三绝”的石经、纸经、木经,还有举世瞩目的佛祖舍利和十余座唐辽古塔,风光秀丽奇特,佛教文化浓郁,堪称“藏经纳宝之地、祈福迎祥之所”。厦门上古文化艺术馆、厦门正言文化艺术机构皆为国内顶级的古代艺术品收藏机构,此次与云居寺文物管理处的精诚合作,在云居寺隆重展出的37尊精品宋代木雕造像,不仅给云居寺的二十余个特色展馆增添了一大亮点,同时为提升云居寺的历史文化和佛教氛围起到了重要作用。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