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月11日上午,“岭南书画名家共绘《历代羊城八景》系列长卷作品展”将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开幕,展期将至3月11日。昨日,记者走近创作团队,探寻135米《历代羊城八景》系列长卷背后的故事。
精益求精:尽可能还原不同时代的八景
长卷创作期间,不同年代的“羊城八景”分给不同的绘画小组,组长把握整体风格,最后由一名画家调整整个长卷的风格。刘思东介绍,宋代卷的八景注重写实、色彩亮丽;元代卷则水墨淋漓、用笔飘逸;明代卷在水墨淋漓的基础上略加淡彩;近代以及1963年以后的八景,融合中西,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对景写生……
“尽可能还原不同时代的八景是此次长卷创作的难点所在。”刘思东称,宋、元两代的羊城八景只有文字记载,从明代开始才有八景的木刻版画,主创画家们只能从那个时代的绘画风格中去摸索。在正式开笔前,画家们参考了很多资料。
以宋代羊城八景为例,扶胥浴日、石门返照、珠江秋色、光孝菩提4景仍存在,其余4景则已消失。“就是剩下来的景和当年也是大不一样。”宋代卷扶胥浴日的绘画者、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副主任卢彦汛说,扶胥浴日是指黄埔南岗庙头村南海神庙处浴日亭小丘上观日出的景色。而今在浴日亭所在的小丘上已经看不到“浴日”之景。在宋代,南海神庙前的珠江,被称为“大海”,后因江面不断淤积,南海神庙前已积成坦地。为了此次创作,去年他专门去实地画了速写,回来后查阅资料,重新还原了当年的南海神庙。
汇聚80名家
60余位画家绘制
18位书法家对题
10位篆刻家治印
总长135米
每卷15米
每卷含绘画8幅
书法8幅
共9卷
展览看点
长卷藏方言闲章
观展不妨找找看
值得注意的是,书画作品中的闲章往往意为点缀或是补白,而此次《历代羊城八景》系列长卷创作团队在闲章上花费了一番心思。刘思东说,篆刻家们特意创作了“米走鸡”、“心水清”、“讲饮讲吃”、“搞掂”、“正斗”等三四十个充满粤语韵味的闲章,隐藏在这135米长卷中,市民在观展时不妨品味一下。
羊城八景怎么选 山水人文相融合
作为宋代卷的组长,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副主任姚涯屏同时也是《历代羊城八景》系列长卷题词的整理者。据姚涯屏说,原来山水格局一直是广州的骄傲,“两山一水”(越秀山、白云山和珠江)的八景入选次数最多。受文化和交通的影响,宋代八景过半与水有关;元代八景均在郊外,全是山水之景;明代市井文化发达,八景全部在城内;到了新中国,羊城八景融合了山水之景和人文景观。
文/图 记者张丹羊 (除署名外)
(责任编辑:吴秀芳)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