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月11日上午,“岭南书画名家共绘《历代羊城八景》系列长卷作品展”将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开幕,展期将至3月11日。昨日,记者走近创作团队,探寻135米《历代羊城八景》系列长卷背后的故事。
原标题:八十名家共泼墨 历代八景入画来
展出时间:2月11日~3月11日 展出地点:广州艺术博物院
双桥烟雨 1963年卷
劲爆篆刻
科城锦绣 2011年卷
搞掂篆刻 2015年2月6日,广州,参与创作的画家在展示《历代羊城八景》图。记者邱伟荣 摄
岭南书画名家历时一年绘就135米长卷
历时一年,80余位艺术家终于完成了集体创作:宋元明清直至如今,9版“羊城八景”入画来。而这也是岭南画坛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集体创作。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广州市文联、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广州艺博院协办,广州市美协承办的“岭南书画名家共绘《历代羊城八景》系列长卷作品展”将于2月11日上午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开幕,展期将至3月11日。昨日,记者走近创作团队,探寻135米《历代羊城八景》系列长卷背后的故事。
群英荟萃:岭南画坛史上最大集体创作
早在宋代,广州官民仿效“潇湘八景”说法,选择当时最能代表本地风貌的八个景点合称“羊城八景”。元、明、清各代均产生过不同的“羊城八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州进行了多次“羊城八景”评选。
据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历代羊城八景》创作组执行人刘思东介绍,2013年年底,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甘新提议市美术家协会组织创作《历代羊城八景》,图写羊城名片,彰显两千载羊城之美。2014年年初,市美术家协会开始筹划创作活动。
《历代羊城八景》系列长卷按各历史时期共分9卷,分别为宋代卷、元代卷、明代卷、清初卷、清末卷、1963年卷、1986年卷、2002年卷、2011年卷。每卷含绘画作品8幅,书法8幅,并延请名家题卷首,甘新题签。每卷长达15米,画卷总长将达135米。这也是继60米卷轴的《客家山居图》之后,岭南画坛名家再次携手创作长卷,规模为史上之最。
刘思东介绍,此次创作延请杨之光、陈金章、刘济荣、梁世雄、郝鹤君、林丰俗、陈永正、刘书民、刘斯奋、陈永锵、卢延光、张桂光、周国城、许钦松、纪光明、李劲堃等16位名家指导,广邀岭南山水画名家60余人倾力绘制,18位岭南书法家对题,10位篆刻家治印。历时一年,《历代羊城八景》系列长卷终于近日完成。
匠心独运:越是熟悉越难找到感觉
虽然近现代的羊城八景省去了考究历史原貌的繁琐,不仅有大量图片,还有实景可参考,但是画家们认为画起来也不轻松。
“什么叫熟视无睹,越是熟悉的越难找到感觉。”2011年卷组组长、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朱颂民称,最新一组羊城八景不仅要能反映时代特点,还要符合视觉,更要兼顾画理和艺术性。尽管景物早已烂熟于心,他还是特意去了实地寻找感觉。多年前,他曾画过陈家祠的初稿,当时只画了两进,此次他画了三进,并根据“古祠流芳”的景名,选择了用月色夜景来凸显陈家祠的沧桑感。而另一幅“越秀风华”,他展现了从越秀山远眺环市路的日出景色,“陈永锵老师补上了他拿手的红棉,对画面进行了微调。”这两幅景的差异化构思求的是“日月同辉”。
“广州塔、科学城这些现代建筑,用国画不太好表现,为此,我们安排了专门画现代建筑画得好的画家来担当此任。”刘思东介绍。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郝鹤君也认同这一观点,“唯独现代建筑很难画,至少很难出彩。”让他惊喜的是,在2002年卷八景中,一幅“天河飘绢”表现得很好,打动了他。“那个景我也写生过,角度很不好把握,而这个画家画出感觉了,不简单。”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