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明清瓷 > 正文

白釉如奶黄、青花泛黑,就一定是毛病?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7-01-24 来源:收藏快报 作者:高阿申

摘要: 白釉泛黄和青花发黑现象,在明洪武时多见,然而,明中期和晚期也不时出现,所以,除了“因战乱烧造质量下降”原因外,不能排除还有人为的因素。


  原标题:明崇祯青花花卉洞石罐


  明崇祯青花花卉洞石罐

明崇祯青花花卉洞石罐
 


  此罐高12.5厘米,口径5.9厘米,足径7.1厘米。釉底,圈足,口部涂一圈酱褐色釉。器身白釉泛黄,青花色黑,画面宛如一幅楚楚动人的水墨画。

  白釉泛黄和青花发黑现象,在明洪武时多见,然而,明中期和晚期也不时出现,所以,除了“因战乱烧造质量下降”原因外,不能排除还有人为的因素。因为,从实际的色泽效果来看,白釉虽色呈奶黄,却清澈透亮,更加悦目;青花尽管转换成釉下黑色花纹,则色调幽黑,愈加深沉;加上晕染得法,更接近于国画的表现艺术,并因泛有釉光而愈发妙不可言。

  继而想到哥窑,想到汝窑、官窑,那釉面上的纹片原本是缺陷,却被奉为大美。难道白釉如奶黄、青花泛黑,就一定是毛病?这种理论,并不能代表古代人的审美观念。

  其实,美与不美,自古以来就因人因时而异。一如康熙豇豆红、反郎窑,岂可笼而统之“质量下降”,是废品。再说,战乱致质量下降之说未必合乎客观。洪武二年在景德镇创建御窑厂,即证明景德镇当时非常太平,同时亦证明洪武皇帝对瓷器有浓厚兴趣。那么,对烧造釉里红关注的洪武朝,为什么就不可利用“窑内还原气氛不足,青花发黑”的技术,创烧釉里黑品种呢?再回顾一下中国陶瓷史,有几多宋影青和元青花,因为战乱致釉泛黄或青花发黑?为何偏偏洪武的御窑厂就烧黑了、质量下降了?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